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3.
好读书者,好闻书香,世人也把世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誉为“书香世家“、“书香门第”。读书贵在培养兴趣,这是从“苦读”变“乐学”的关键。“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古语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撰,读诸子百家味如酸醢”。这是说,读经典会作,有如吃米面主食;读文史书籍,有如吃荤素菜肴;读一般普及读物,有如吃酱醋佐料。倘若读书读到这份JL上,那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之类的景状也就很难避免了。晋代的陶渊明便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癫性。如果没有兴趣,读…  相似文献   

4.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碗饭”。每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叫作“吃这碗饭”。 一碗饭有一碗饭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吃法。 当了几年的记者,常有好友带有几分羡慕和几分真诚的玩笑送我:老杨,行啊,混上了记者这碗饭!  相似文献   

6.
认真说起来,我还是个“土记者”,尽管搞了十年多的“专职报道”,也有了国家承认的“新闻专业大专学历”,但人一直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积“基层报道”的多年经验教训,深知吃“乡土报道”这碗饭的滋味。  相似文献   

7.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不少编辑会诧异:“我吃这碗饭,居然还要学读书!这种题目,莫非不是要引起大家注意吧!”其实,这个想法是我想用20余年编辑生涯的体会讲给大家的。  相似文献   

8.
吃“编辑”饭已二十余载,然仍很难一言说清这碗饭的滋味到底如何。有时觉得这碗饭平平淡淡,却又似有不少回味可寻;有时觉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却又似无甚刺激可言。要不是两年前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众编辑一一亮相,恐怕十二亿中国人中大概还有不少人不知道竟还有靠耍嘴皮、弄笔杆子吃“编辑”饭的人吧!恰巧那时我刚迁入别人套出的旧居,新邻居偶尔得知我与“李东宝”、“余得利”、“牛大姐”等同类,便不时朝我投来异样的目光。幸好我非谢顶之外貌,也没油嘴滑舌之习惯,否则非被冠以“李东宝”或“余得利”之雅号了。  相似文献   

9.
大凡吃上“爬格子”这碗饭的人,恐怕没有喜欢退稿的。有时偶然碰到一次退稿,并附有编辑的“亲笔信”,便如获“至宝”,拜读再一。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一次幸遇。今年元月中旬,忽  相似文献   

10.
"风尚绍兴":报道"底层的珍珠" 作为党报,社会新闻怎么办?——也就是说,举什么"旗",倡导什么,弘扬什么?走什么"路"?主打什么?新闻路子是什么? 《绍兴日报》推出的一个主打栏目——"风尚绍兴",持之以恒地坚持三年,并将继续前行,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2010年1月5日至今,"风尚绍兴"共计推出了近300个"道德楷模".一批平凡而感人的"小人物",经过这一栏目的打磨串联,如一串珍珠一样熠熠生辉,闪耀出人性的光芒,成为绍兴一道温暖的文明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县市报之间都交换报纸,报上用的稿都是细心筛选的,版面也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是做得香喷喷的“现成饭”。肇东报吃这碗饭不但充饥,还走了许多捷径。“现成饭”我们吃惯了,而且越吃越香。送上门的“饭”吃不吃?贵在自觉。肇东报复刊时,关上门自己看总认为不错,办报人也觉得美滋滋的。可是和各地报纸一比较,就发现许多问题。稿子不如人家短,问题抓的不如人家新,版面也不如人家  相似文献   

12.
县市报之间都交换报纸,报上用的稿都是细心筛选的,版面也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是做得香喷喷的“现成饭”。肇东报吃这碗饭不但充饥,还走了许多捷径。“现成饭”我们吃惯了,而且越吃越香。送上门的“饭”吃不吃?贲在自觉。肇东报复刊时,关上门自己看总认为不错,办报人也觉得美滋滋的。可是和各地报纸一比较,就发现许多问题。稿子不如人家短,问题抓的不如人家新,版面也不如人家  相似文献   

13.
同为文化人,与世明交往多年,在文化领域经受市场经济冲击的众多诱惑下,世明没有掉队,不仅能吃史化这碗饭,而且越来越好,品位逐渐提升,这是很不容易的。世明坚守文学和文化,做得很杰出。  相似文献   

14.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15.
受新媒体冲击,报纸日子吃紧.一是经营收益的提升越来越难,二是舆论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难.两难中,后者更紧要,因为报纸吃的就是影响力这碗饭,没有影响力,追论发展?为提升舆论影响力,报纸都在努力.就纸版内容而言,近年最为报纸挣分的招数,一是新闻本土化、深度化,二是评论日常化.  相似文献   

16.
该书四境     
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尽管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但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能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好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为纸书。奇书如仙宴之珍馐,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好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而纸书则如白开水,只能权作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  相似文献   

17.
近4个月来,北京日报关于优化劳动组合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多次肯定和表扬北京日报关于优化劳动组合的报道,“抓住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抓得好。北京就是要吃优化这碗饭。”新闻界一些有识之士评论北京日报关于优化劳动组合的宣传,有板有眼,是一次经过精心组织的成功的报道。北京日报关于优化劳动组合均报道,有什么特点和经验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什么?吃这碗饭的大抵都能背出前辈陆定一老人的那句著名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很遗憾:在这个广袤的国土上,司空见惯的是,受众听不到看不到读不到他们渴望了解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都总免不了酸涩而无奈地接受与他们原本不相干的乏味的面孔,呆板乃至可恶的会议消息、领导活动、工作通讯、经验报道,等  相似文献   

19.
云儿愿为一只鸟, 鸟儿愿为一片云。——题记他叫赵开福。是新疆吉木萨尔县委宣传部的新闻摄影干事。工龄17年。党龄25年。刊发的新闻稿件数以千计。获奖证书有厚厚的一沓子。他似乎注定这辈子只能吃新闻这碗饭;只有新闻这碗饭吃着香。新闻是云霞满天的事业;他就愿为这满天的云霞再增添一点瑰丽的色彩。1 这是10多年前的事了。初冬的一个傍晚。阵阵寒风把人们都刮到家里去了。只有一位从乡下来的20多岁的年轻人,站在吉木萨尔县政府招待所门前聚精会神地听广播。他是到县上来办事的。办完事,广播响了……这位青年人就叫赵开福。他当时在一个村上担任业余报道组组长。  相似文献   

20.
天生吃货     
朋友从杭州带了一块金华火腿。我盘算怎么吃时,脑子里突然想起一篇文章,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情节印象不深,独独记得一个场景。潘先生家的孩子咬着指头说:"我要吃火腿汤淘饭。"潘先生现了点窘态偏装作没事的样子说:"只消来两客蛋炒饭。"火腿汤淘饭,会比扬州蛋炒饭更好吃吗?当时就颇好奇这食物的滋味。令我垂涎的还有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提别的,单单《社戏》里几个少年简单煮的罗汉豆,在水乡豆麦和蕴藻的香气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