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2.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类重要实验 ,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小类型题 ,很有特点。本文把这种计算的类型和解法总结如下。一、类型1 气体是溶质 :如用HCl、HBr、HI、NH3等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2 气体不是溶质 :如用NO2 和水、NO2 和O2 的混合气体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二、解题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可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出发 ,根据题意先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 ,再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但题中一般没有具体的数值 ,而且关系比较复杂 ,所以把握好其…  相似文献   

3.
我们认为,本实验的关键是:(1)充足的二氧化硫气体发生装置;(2)三氧化硫的反应装置要绝对干燥;(3)反应的温度控制好。 1> 实验装置 要有充足的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器要有较大的底面积。我们选用φ=20cm的三角烧瓶。先把粉末状亚硫酸钠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几段玻璃搅拌子,用少量水湿润亚硫酸钠粉末,发生气体时浓硫酸由滴液漏斗中加入,浓硫酸遇水放热,使反应快速进行,不断摇动三角烧瓶,并及时滴加浓硫酸,可使二氧化硫气体连续发生。注意:亚硫酸钠中水不能多加,因为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1体积水能溶  相似文献   

4.
学生通过氯化氢、氨气性质的学习了解了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实质,同时对喷泉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其他许多问题,例如: (1)喷泉实验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2)成功演示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3)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多大才能形成喷泉? (4)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做喷泉实验? (5)应如何选择喷泉溶液? (6)喷泉的颜色由什么来决定?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条件、实验装置的设计及改进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  相似文献   

5.
再究喷泉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中,常用水来吸收HC1或NH3气体形成真空来做喷泉实验.现在,不妨让我们在研究RC1、NH3的基础上来拓开我们的理论与实践思维,对有些书本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与运用,力图形成喷泉的条件多样化.先从真空形成的原因着手.HC1气体极易港于水,1体积水溶解500体积的HC1,在国泉实验中RCI迅速溶于水,形成真空并将水吸入形成喷泉;NH3是以1:700的体积比港于水,也易形成真空做成喷泉实验.CO2以1:1的体积比溶于水,能否形成真空呢?CO2虽不易溶于水,但极易港于NaOH溶液,烧瓶中装的是CO2气体,如果用滴管注入的是浓NaOH…  相似文献   

6.
某试题:列举一种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简单方法. (1)实验试剂或用品是__;(2)实验现象足__. 常见的答案是:(1)pH试纸;(2)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的pH.其他教师第(1)问的答案都是:CaCl2(或BaCl2)溶液;第(2)问的答案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所表达出的却都是"在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分别加入CaCl2(或BaCl2)溶液时,前者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后者不能生成白色沉淀"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像NH3或HCl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被水吸收,从而产生喷泉。而一些难溶于水的酸性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也可以产生喷泉。彩色喷泉不仅仅由烧瓶中的气体与烧杯中的溶液反应生成的,还可以由烧瓶中生成气体后的溶液产生。在中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8.
一、一个实验要会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其配制步骤如下:1.由固体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摇匀.2.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1)计算;(2)量取;(3)稀释;(4)转移;(5)洗涤;(6)定容、摇匀.3.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操作步骤比较多,难于记忆,现将其编为口诀:  相似文献   

9.
喷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大多数教师一般用水溶性较大的气体(如NH3、HCl)进行实验,而用CO2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的相关研究较少。借助手持技术和对照实验,直观展现喷泉实验过程中的压强变化,探究NaOH溶液与CO2进行喷泉实验的合适浓度。  相似文献   

10.
题目 :喷泉是一种常见自然现象 ,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 图 1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 ,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 O(B)O2 和H2 O(C)NH3 和H2 O  (D)CO2 和NaOH溶液2 .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 ,并设计了如图 2所示装置 .( 1)在图 2的锥形瓶中 ,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盐酸(B)NaHCO3 与NaOH溶液(C)CaCO3 与稀硫酸(D)NH4HCO3 与稀盐酸( 2 )在图 2…  相似文献   

11.
喷泉实验可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有机溶剂或特定溶液的性质,或在装置内外压强变化时引发的实验现象。现就喷泉实验原理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学生常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其它溶液能不能代替水来起喷泉作用呢?”“改用其它装置是否能做喷泉实验?”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还是探讨一下“喷泉”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的基本装置,设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长35cm,胶头滴管内挤出约0.5mL的水,那么0.5mL的水要溶解多少毫升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来呢?图1 喷泉实验装置要让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必须有一个压强差(设为ΔP)。ΔP为多大才能产生喷泉?大家知道,1atm相当于10.34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则有:1atm∶10.34m=ΔP∶0.…  相似文献   

13.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在实验室中 ,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 ,在一特定装置中 ,也能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形成美丽的喷泉。1 探讨喷泉形成的原因1.1 总结回顾高中化学课堂上分别用氯化氢和氨气做过的两次喷泉实验 ,不难总结出用该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 ,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 ,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减少 ,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 ,此时打开弹簧止水夹 ,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 ,形成美丽的喷泉。例 1:(1994年上海高考题第 9小题 )都能用图 1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  相似文献   

14.
NH_3、HCl极易溶于水,利用这一特性。可作喷泉实验。因为CO_2气体易被NaOH溶液吸收,故也可作喷泉实验。在讲酸性氧化物或初三复习时增做此实验,有利学生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知识。一、实验步骤按图1装置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气易溶于水原因有两个方面:(1)氨分子和水分子很容易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水合氨,即NH3 H2O(?)NH2·H2O;(2)NH3和H2O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氨气易溶于由极性分子H2O组成的溶剂.所以NH3极易溶解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二、用氨做喷泉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氨气要充满;(2)装置要不漏气;(3)氨  相似文献   

16.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解于水(或特定溶液)的性质,要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必须综合运用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层层深入,解决有关问题要拓展思维。  相似文献   

17.
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并且可以与NH3反应产生白烟.通常情况下,证明气体极易溶于水,常用的做法是喷泉实验.本实验利用五颜六色气球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它是利用气球密封及倒吸,验图1证气体性质的实验,非常有趣)来证明HCl极易溶于水,操作简单,大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的做法是:把浓盐酸、浓硫酸混合加入锥形瓶中,待气体集满,迅速把盛水的气球套在锥形瓶上,然后把气球中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相似文献   

18.
此装置适用于验证HCl、NH_3等气体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亦可用于HCl与NH_3反应的演示实验。 操作方法(装置见图): 一、喷泉实验 用丫形管将收集满的两瓶气体连接,按图装置好。注意小注射器吸入水,用小块橡胶将针孔堵住,不宜太紧。打开弹簧夹b、c,使两瓶  相似文献   

19.
1喷泉实验的说明a.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强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如HC1、HBr、HI、NH3、NO2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可用水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CO2、H2S等气体易被NaOH等强碱溶液吸收,故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b.操作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要干燥,且烧瓶内气体要充满。②胶头滴管要预先吸入水或某种溶液。③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注意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c.实验失…  相似文献   

20.
刘粉珍 《云南教育》2003,(11):26-27
高中化学实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中我总了几做法。一、对实验进行延伸拓展例1,对HCl、NH3的喷泉实验的拓展,向学生提出问题:Cl2、CO2等其它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得出结论:气体“溶”于某种液体或者与固体发生反应能产生较大压强差就能产生喷泉,如氯气与红磷的反应,CO2与碱液的反应等都能产生喷泉。例2,对盐类水解反应知识的拓展,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向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气体生成,有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生成,CaCO3粉末逐渐溶解等。让学生上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