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支架式教学主张将教学目标尽可能细化,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无法完成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一线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程度.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支架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新教师学习支架使用较少、使用单一、使用充分程度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观察并分析其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1 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合格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钠在空气中燃烧的最佳观看效果进行实验改进,对其燃烧过程生成物呈现的颜色变化进行系统的实验探究,得出钠在空气中燃烧过程存在Na2O2与NaO2的转化且Na2O2颜色为白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普通中学高中化学教材介绍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的“化合价升降法”的基础上,应用了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简单方法——“假设化合价的化合价升降法”(下文简称“假设法”)。 “假设法”与“化合价升降法”的唯一不同之处是在不违背“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这一原则的条件下对复杂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进行适当的假设,使之能顺利地应用“化合价升降法”进行配平。现列举三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传统教学总是被作为“旧事物”一概否定。而许多“舶来品”被当成真理一样的大肆倡导。作者使用同课异构的方法,观察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异同。发现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需相互取长补短。故找到传统教学与新兴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点,才能够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某试题:列举一种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简单方法. (1)实验试剂或用品是__;(2)实验现象足__. 常见的答案是:(1)pH试纸;(2)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的pH.其他教师第(1)问的答案都是:CaCl2(或BaCl2)溶液;第(2)问的答案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所表达出的却都是"在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分别加入CaCl2(或BaCl2)溶液时,前者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后者不能生成白色沉淀"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8.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但是,在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这几年,笔者注意到在高一年上学期的教学阶段,我校有不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有些学生甚至明确表示今后要选读文科以避开化学等学科。笔者进一步了解其他一些学校的情况,结果也大致如此,这显然不符合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9.
当前,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渐次展开,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挑战。笔者以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改革教学方法中的教学设计和作业安排是整个环节中的两个主要方面。因此,笔者拟就此阐述个人观点,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化学1》中所涉及的部分实验方案常受限于难以提前准备试剂药品、反应操作过于烦琐等原因,教师常选择使用视频、模拟实验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亲自体验到物质化学性质的神奇,我们对二氧化硫的性质检验,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等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