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韵”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富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生命情调、审美对象的生命意蕴及艺术表现的生命韵律和意趣。  相似文献   

2.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3.
艺术本质是对艺木本体的抽象和概括。研究艺术本质的先决条件是弄清艺术本身、艺术本体。大致说来,目前关于艺术本休的论说有三种,即作品本体论、生命本体论、接受本体论。我们认为,艺术文本、生命意识、接受主体都只是艺术本体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作品本体论、生命本体论、接受本体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本文指出,艺术本体是艺术活动本身,包括艺术家体验生活、激起审美感兴、形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艺术文本的创造活动和欣赏者透过艺术文本构建审美意象、形成审美意境、体悟宇宙人生意蕴的欣赏 接受活动,这一囊括创作(作者)、作品、接受(读者)的动态活动,才是艺术本质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杜威艺术理论的生存论取向为艺术审美教育打开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空间。通过坚持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杜威恢复了艺术的生活本源,并将艺术作为日常经验的提炼,拓宽了艺术教育的运作空间;通过强调生命节奏对审美体验的决定性作用,杜威明确了审美体验的生命样态,提供了生活转化为审美体验的方法;通过论证艺术审美兼具个性与共性的重要特征,杜威揭示了艺术实践通过个性化方法增强经验的共有内容,明确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深度交流。  相似文献   

6.
田汉早期悲剧创作和戏剧活动是他艺术鸟托邦理想的重要体现,代表着艺术宗教的审美信仰,体现了人类困境中的超越精神。本文从剧作家的精神传承与审美理想、早期悲剧创作及艺术运动的实践及对生死的观照和超越中证明,在现实和精神彼岸建构一个艺术鸟托邦,生命主体便会在不断投入与创造中穿透人世痛苦的表象,深入触及生命的悲剧本质,在审美中领略生命尘世悲欢中的至美。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所要表达的是个体感受到的强烈的审美体验,是个性的"我"在审美中的自我生成。艺术集中、鲜明、强烈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深度和创造性的生命,艺术是人类超越意识的体现,是生命的形式。对艺术的体味与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作品的核心是对美的追求。他是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重视小说的艺术表现和创新的,因此其小说也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特征。本文从内容、语言、主题风格三个角度论证川端小说的艺术审美特色,体现了川端敬爱自然的文化底蕴、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生命救助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马昀 《考试周刊》2010,(36):59-59
书法,作为中国人线条艺术的极致和代表,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对线条艺术的审美追求。文章从书法线条的抒情性、节奏感、空间感和力量感四个典型艺术特质入手,归结出生命意味是中国线条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华章》2012,(13)
生活与艺术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关系.艺术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的结果的表现性形式,也是创作主体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和对生命特殊的体会感悟的物态化结果.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者要想创造出形神兼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境深意远的艺术作品,培养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通过人声来表现其具体的内涵。音乐赋予声乐鲜活的生命力量并使其具有了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声乐艺术中的音乐元素的重要性和审美性探析声乐艺术汇总的音乐本体功能和音乐的基础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能体现出生命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古代音乐理论中可以看出:音乐是古代乐家吸纳天地创化之元气,高扬主体之生命精神的结晶;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开拓了音乐的审美空间和宇宙情调;圆和、清寒、古雅等音乐审美的趣味,所体现的是一种大化流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6.
书法所具有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征,确立了书法的艺术地位。与其他相邻艺术不同,书法凭借着形式的意蕴化直逼生命状态这一核心,表现出书家自己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情感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吉祥图像是在继承神话思维生命一体化认知的基点上,经过自觉的图像思维的交织,将物化情感寄托于图像之上并定势化、模式化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独具东方神韵的真正的象征型艺术,其象征意象的审美判断、审美价值构成了它特有的审美惯例、审美尺度.这种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在与现代融合重组的过程中散发着独特的个性,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开发艺术潜能的黄金季节在成人教育阶段苏琪,陈贵玲艺术是感悟生命意志的存在与发展,进而理解人生、理解世界的一种心灵的活动。这种感悟和理解往往需要艺术家以其全部的人格作为基点或支柱。在这个人格结构里,既包括以审美需要、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为核心的相关于生命...  相似文献   

19.
绘画艺术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生命符号,绘画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自我生命复归宇宙的生命精神。本文试图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绘画艺术的形态学特征形而上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化、抽象化的形而上学,建立其上的艺术本体论追问导致艺术存在本源性意义的遗忘。艺术深植于人类生命存在的本源性境遇之中,艺术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以审美感性方式所呈现或绽出的本源性存在意蕴。因此,艺术本体论问题内在于生存本体论的哲学视域之中,艺术存在的本体论意蕴也就是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