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朗读教学中最经常重要的训练。"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而且能培养学生听、说、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人境,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现在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读的训练,但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只追求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很热闹、很花哨,却没有让学生真正抓住文本的情感,进行朗读感悟;有些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请你有感情地来读读".这种现象在低段语文课堂中尤为明显.那么应如何优化低段感情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4.
朗读即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也逐渐重视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注重拓展文章的背景知识。一、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朗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而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学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别用"学习用""用"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的三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朗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因为通过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徐瑾 《时代教育》2009,(10):221-221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和训练.本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读,使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提高学生兴趣,还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课文所蕴涵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一、传授感情朗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感情朗读,可从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它给我们指出了正确朗读的两个要素.但我们也发现:有时候,教师在语调、语速上都指导得不错,但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效果却不见得好呢? 究其原因,是缺少了对"停顿"这一技巧的指导.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语速的适当、停顿的合理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0.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引导学生读正确,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二、入情入境后,训练语感,再有感情地朗读.三、美读课文,真切体验,赏读升华.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我要说:"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恩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同时要求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长期以来,不少老师误解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指导朗读时,喜欢起伏很大的语调,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琅琅的读书声.教师越来越重视朗读,但在指导朗读训练时,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过分强调理性的指导.有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或强调突出一些"重点词语",或要求学生"带着××的心情(感情、语气)读",不时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这样的朗读是理性化的"朗读技术"转化而来的,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语文课基本功之一.朗读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下面谈谈朗读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有充沛的无产阶级感情.只有革命者读革命文章,才能读出革命感情.为了在朗读时革命感情能得到自然而充分地表达,必须对所朗读的文章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在朗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阶段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师,应从朗读兴趣、朗读形式、朗读指导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引导学生在朗读时"雁过留声""有的放矢"和"声随心动",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一种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情的读书方法.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荣 《成才之路》2014,(25):78-78
正语文教学一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而朗读能力则是本文所谈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能较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进行普通话朗读。朗读要求中的正确及流利,是教学中的"易点",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在此,笔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谈"感情朗读"。一、创设朗读情境是前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20.
胡志平 《教师》2014,(6):35-35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面笔者就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农村小学的学生往往只对动画片、游戏机感兴趣,对朗读不感兴趣。为了有效地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