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2.
葛水平是一位承续了“山药蛋派”的艺术经验,又经过锤炼,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山西作家,她的小说富有浓郁的山西风情。她的作品不光是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许多生动曲折的故事,同时由于强烈的地域特色而显现出文化地理学的价值。这不仅启发研究者动态地去考察她与赵树理等作家的历史性关联,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同时更启发人们在全球化、同一化的语境中去思考文学地域特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红樱的系列校园小说广受关注。她用儿童的头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成功地找到一条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道路。儿童本位论和现代教育观有机结合的创作理念始终贯穿于杨红樱的所有文学作品中。校园小说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艺术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作家对"理想教育"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对女权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莱辛的作品关注女性生存和女性自由,同时也关注女性自身的关系。在短篇小说《城市之路》中,Lilla和Marie是亲姐妹。分析她们之间的“负面姐妹关系”,从而去探索莱辛笔下女性主义自身的阴暗面以及她对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欣的小说满足了人们对广州这座城市的阅读期待,尤其是她对这座城市中特有的一群人-“中产阶级”的关注,使得她的小说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张欣总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很平淡的题材中写出新意,写出都市中特有的不再单纯的爱情、友情、亲情。  相似文献   

6.
死亡几乎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每一部小说的主题,她的小说中往往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感伤,当然也有对生与死的思考。道家哲学中"出生入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观,与伍尔夫的死亡思考有着共通之处。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死而不亡,他们的肉体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不灭的存在着,而且改变了活着的那些人,让他们在亡者的精神存在中达到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以道德哲学和小说创作而闻名,但她在哲学思辨和文学创作之余也一直在思考有关小说的种种问题:小说何为?小说该怎样写?小说应该关注什么?小说该往哪里去?本文选取默多克的经典文论和相关访谈,参考国内外前期研究,结合当前语境重新探讨默多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而提出默多克的小说观与其整体哲学观、文学观相呼应,致力于对"善"和"自由"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和阐释。她表示,小说创作应以"自由"为导向,宣扬自由言论、塑造自由人物、揭示人的本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结束,文学对于现代性的表现几乎就是一片空白。张爱玲小说的世俗化特征、对于人性的关注和人的存在的思考,以及小说体现出的当下意识和紧迫感、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特征。她的小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意义还未过去的内容",而对于"人自身的思考"则让她的小说具有永恒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通过一系列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塑造,思考了解放区女性的人生道路和妇女解放问题。这种思考,既延续了她早期形成的女性主义意识,又融入了她参加革命后对女性与社会革命关系的认识,视野有所拓展,审美兴奋点也由对女性个体的关注转向了对女性群体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论梅娘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娘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在高扬人道主义的同时显示出显的女性意识,它关注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的命运思考呐喊,寻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与此相应.她的叙事风格也有着较为突出的女性主义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毕淑敏以“复述人生的真实案例”为基石,稳稳扎根于中国当代文坛。在浮华、狂燥的氛围中,她始终达观地关注着芸芸众生。在她九十年代中期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死亡这一意象融汇着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五篇小说《红处方》、《阿里》、《预约死亡》、《生生不已》、《女人之约》)着眼探寻作家笔下死亡意象独到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要之,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朱天文的小说注重从边缘的视角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以对主流的思想意识和约定俗成的强大男权话语进行有力的解构,从而拓宽小说叙事意义的空间。她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向人们展示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下的人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幅幅走到情感边缘的台湾女性的命运与生活图画。同性恋者的边缘叙述是朱天文小说创作题材上的一大突破。女性的边缘叙述和同性恋者的边缘叙述体现了朱天文小说冷眼旁观人生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4.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5.
无数的事实说明,人们越不安于死之必至的命运,其承受的内心痛苦也就越大,因为,死亡的降临决不会因为人们的不愿意而改变。在说服人们安于必死之“命”的方面,中国古代的道家学者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其基本观念是:人们超越生死、获得临终前心安坦荡的关键,在觉解生死之本质,从根本上意识到自我之生死皆由“命”而定,非人力所能改变。  相似文献   

16.
"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张爱玲语),于是,她将各种色彩斑斓、款式多变的服饰展示,这成为作者和小说人物身份、心理、性格与命运的外化,成为诠释人物存在的方式,也使她的小说风味迥异,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17.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在其早期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一部分诗歌中,她希望死亡能使童年的幸福生活凝固而成为永恒;而在另一部分诗歌中她则希望通过死亡来摆脱尘世的痛苦与烦恼,从而获得永久的平静.无论她对死亡持接受还是对抗的态度,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爱与珍视.  相似文献   

18.
萧虹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刘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对自然、宇宙、人生最具独创、最具深奥的观察力,她以自由的灵魂书写出一个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世界。死亡之谜作为宇宙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关注。在她的“死亡”诗中,狄金森除了一如既往地使用突兀而大胆的意象、圣经隐喻以及为造成韵律上的起伏跌宕而使用短破折号外,她还有效地利用矛盾并置这一创作技巧,从而使其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她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铁凝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最引人深思的是关于人性探索的主题,她冷峻地剖析自我,探求生命本质,开启了女性自我批判、自我审视的时代。通过女性自身心灵世界的探密,批判女性自身弱点,对女性在现实中的地位和文化角色保持清醒的认识,深刻透视女性文化。审视人性弱点,揭橥灵魂丑恶;诠释两性世界,烛照现实命运;挖掘人性沉沦,警觉物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