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在近代更显突出.海洋文明到来后,日趋整体化的世界经济对沿海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动,为中国东南沿海发展提供了先机;清政府仍用一贯的内陆文明思维,采取了"闭关"政策,既限制了东南沿海的发展,也使内地失去了发展机会;列强入侵致使东南沿海畸形繁荣,内地发展陷入滞缓,不平衡状况加剧;因得风气之先,更新迅速的思想观念对东南沿海起到了社会总动员的作用,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荣林 《运城学院学报》2002,20(3):71-71,85
近代华侨投资对东南沿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东南沿海近代企业的发展,二是加速了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三是促进了东南沿海交通运输的发展,四是推动了中国橡胶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电大教育非平衡发展战略黄宜梁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根据我国东南沿海、中部内陆、西部边远三个经济带的经济非平衡发展格局,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到西北边远的区域性非平衡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  相似文献   

4.
《陶阉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作小品集,作品记下了明末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事实,作对备极繁华的乡国横遭摧残无比痛惜,寄寓了作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发展历来就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在古代,表现为内陆文明和经济发展明显强于沿海,这种格局随着唐中叶以后的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发生改变,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开放,丝绸之路的由北向南转移,也使得东南沿海的贸易优势日渐突出,至近代五口通商前,沿海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的趋势已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以山海风光见重于东南.台州文化尤以佛道文化、山水文化、茶桔文化等著称,在东南沿海的文化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诸因素,值得认真发掘,继承发扬,并推向城市化、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南迁和中原先进文化的南传,南北经济文化有了频繁的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东南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东南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东南沿海城市饮食业的兴旺。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作家地区分布不平衡、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作家多,西北地区作家少。这一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中的经济、文化、地理因素密切相关。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作家多。  相似文献   

9.
晚清会党的活动蔓延全国,势力渗透各个阶层,他们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诸省频繁活动。会党的分布,与当时社会环境、会党自身活动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清经济的畸形变迁、社会控制的弱化、游民的流向以及湘军的活动给会党的发展和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0.
张斌财  赵妍 《教育革新》2009,(12):73-73
西北地区一直以来经济欠发达,文化相对落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均不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的发展,更是明显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在办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创新上、在专业开设和实训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范林 《初中生辅导》2010,(14):46-48
我们所熟知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国内无可争议的三大经济增长极,在过去二十多年引领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在东南沿海。而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农村文盲问题区域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农村文盲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它的存在具有区域性,总体上体现出由东南沿海、沿江至内地、边远地区文盲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为当今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植被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在特定的地区,往往会表现出不合常规的特点,美州的植被分布就有许多特殊性,本文就此做一般性的介绍。 美国东南沿海,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按常理,应该分  相似文献   

14.
清朝前期,清日贸易达到顶峰,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下层民众广泛投入到对日贸易的洪流中,这一贸易交往时期反映清朝形象的《清俗纪闻》应运而生。书中大量记载了东南沿海底层海商胥民的生活习俗,通过其饮食部分与同时期同地区的《随园食单》多方比较,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汉族士绅与满清统治集团在饮食文化上发生合流,然沿海下层社会却与清朝统治集团在饮食文化发生着分离,最终导致东南沿海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思想文化的分层,形成其独特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主要工业生产区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大城市及通商口岸地带,而西南西北大后方各省因长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安,加之交通阻塞和旧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性的特点,致使大后方各省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敌强我弱,力量悬殊,我国东南沿海沿江的工业发达地区相继沦入敌手,中国面临经济动摇,国库空虚的危险境地。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明令迁都重庆.以此为契机,大后方各省民族工业得到一次短暂跳跃式发展,出现了大后方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937一1941).对于这一时期大后方民族工业…  相似文献   

16.
程飞 《文教资料》2005,(29):182-184
东南沿海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与其产业集群的发展密切相关。发达的产业集群除了对企业、城市和地区竞争力有巨大贡献之外,它对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具有实用性效果。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的特性及与投资环境的关系加以分析,然后着重分析了东南沿海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最后对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期,闽、浙沿海一带海寇猖獗,东南为之骚动。朱纨奉诏出镇海疆,一度使“海中为之肃清”。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位亢直而廉洁的海禁派主要代表人物、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却因此被迫自杀,含恨于九泉。本文在剖析朱纨出镇海疆一案的基础上,力求对朱纨在此期间的功过与是非做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并藉此透视朱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及其走向衰亡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尽管是在西方外来军事、经济、文化入侵,旧的社会形态被强制性地破坏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是原有的社会形态中的诸种积极因素仍然在这个变迁中发生着作用,这就是早期近代社会变迁在东南沿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进程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试图从江南地区原有的社会形态特点来分析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最活跃的因素江南地区早期近代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台湾与沿海各省的经贸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台湾后,即解除海禁、实施开海贸易政策.在民众私航活动的推动下,台湾与沿海各省之间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多.闽商脱颖而出,在台湾与沿海各省经贸往来中担负特殊使命.清前期,海峡两岸间的物资交流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台湾一跃而成为这时期中国经贸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台湾与沿海各省经贸往来的发展与扩大,标志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表明整个中国沿海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协作发展迈入了新的时期;这对于中国沿海统一市场的最终孕育成熟,具有划时代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西部地区科学技术与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科学技术是关键。科学技术从沿海、内地西部地区转移也就成了必然。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目前科学技术在向西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