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儿童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应当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活动化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相似文献   

6.
<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品德与生活》课而言,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寓教于乐,才能落实课程目标。教师的主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品德与生活课“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由此可见,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载体.  相似文献   

8.
刘红霞 《教师》2011,(13):66-6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活动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品德课以一种比较热闹的场面加以呈现时,学生在其中真正受到教育的究竟有多少,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活动式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应该注意的是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精心设计活动 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下的小学品德课呈现的教学形态,有一种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和组织儿童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在思想上已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种种原  相似文献   

12.
尹龙华 《江西教育》2007,(14):44-4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4.
俞瑾 《学子》2014,(9):41
正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与儿童共同活动来支持儿童学习。那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活力呢?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合理地运用多种鲜活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师生间的真情实感互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我有了以下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正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定义课程基本特征的: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1]可见,活动是品德课堂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品德课堂的基本教学策略。课标还给我们建议了常见的活动形式:讨论、搜集信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  相似文献   

20.
安秀 《辽宁教育》2011,(7):80-8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