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进行主体性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主体性。在系统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显性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和隐性教学主体共同构成教学主体,且相互影响和制约。隐性教学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学理论工作者等,他们在其活动中存在抑制教师主体性的诸多问题。教师的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乃至教育教学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加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用“双主体转换论”来阐释教学,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这并没有科学地阐释出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育视阈中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主体价值和科学精神。主体性教学凸显了科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彰显了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时代诉求,兼具“内生性”和“外发性”的特点。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主体意识缺失,其核心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和学生的自我主体性认识不清,遮蔽了科学教育的价值。积极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认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确证教师教学主体性的三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教学主体。教师教学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不过,这里所说的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仅是“潜在的”、“委任的”,而非“现实的”。教师教学主体性的确证就是指教师在自身主体意识的导引下,变潜在的、委任的教学主体性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的教学主体性的主体化过程。根据大教学观,一个教学流程往往包含相互联系的三大领域,即教学前的课程开发、课堂中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及贯穿整个流程的教学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可在上述三大领域中,分别通过教师主…  相似文献   

5.
李政增 《考试周刊》2010,(14):164-164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便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接受,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相悖的。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的主体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教育主体;教师主体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分析教师主体性“实然”的基础本,文章提出教师主体性的“应然”是主体间意义的,进而认为,要确证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就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又依靠教师研究,参与课程变革和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研究的具体形式,它们因此而成为确证主体间意义教师主体性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成”理念的出现,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种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被认为能够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因此,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生成”大力推向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就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了。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参与而实现的。因此,“主体参与”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一、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互动与提升:当代文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材学习与科学研究,学科课程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等有目的的活动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从重视单子式的主体到重视主体间,从充分发挥主体性到注重主体间性的实现,无疑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  相似文献   

13.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抑或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界争论的问题,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还是来自于实践。“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行双主体教学取得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大学教育活动的交互主体性。坚持主体性、开放型教学,是进一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向深入的一种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抑或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界争论的问题,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还是来自于实践。“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行双主体教学取得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大学教育活动的交互主体性。坚持主体性、开放型教学,是进一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向深入的一种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6.
他者性立场的主体性以主体共存问题的解决为旨归,有效化解了理性的意识主体论带给主体性的存在危机,开启了以行动探寻主体性的新路径。受意识主体论和后现代语境的双重影响,教师行动的异化使得其主体性显现出明显的客体化、技术化与原子化特征,给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行动是公共空间内主体间以言说为媒介的彰显活动,主体性在行动者主动向在场的他者展示其独特性存在的行动中得以“入场”。教育主体的多元共在决定了行动同样是教师主体性“入场”的根本途径,教师与他者相遇的境遇性及其对学生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教育伦理责任赋予了其主体性以他者性、伦理性和“脆弱性”。故而,当下的教师主体性研究要着力激发教师行动,在教育伦理责任实现中发展主体性;持续拓展教育空间,确保学生主体的入场机会;超越原子式的主体观,以他者性立场来建构行动的教师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是适应现代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所生成的特色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而生成的教学模式,教学交互主体系统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本文就其内涵、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做一探讨。一、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是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教学模式。1.主体性学习与个性化教学主体性学习是基于学生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视野中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利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理念被引入教育实践中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拥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师不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改造的对象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转变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一)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是教育教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实践课题。为了克服“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弊端,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矫忽视学生主体性之“枉”,是有必要的。但对教学过程诸要素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的理论阐释,则应力求全面、准确。常见的提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或更简要地概括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我以为,这些提法是不够准确、值得商榷的。有必要对主体、客体问题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琴 《辽宁教育》2014,(8):53-55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成了当前教学中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但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研究看,还明显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轻学生资源的现象.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个: 首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