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区域存在着高度的重叠,既需要减少贫困人口又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扶贫是一种创新型可持续的扶贫方式,既可以减少贫困人口,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置于合理的生态保护中,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纳入扶贫开发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逐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临夏回族自治州贫困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水资源有效配置、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移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及推进示范州五大生态扶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与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启鹏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1):71-75,82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工程推进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核心要义是精准,其根本是扶志与扶智。我国的精准扶贫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坚持中央主导,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动力;鼓励社会扶贫,汇集社会扶贫合力;重在精准战略,突出精准扶贫实效;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扶贫减贫渠道。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是扶贫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创新,是党执政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为世界减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宁夏扶贫开发20年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扶贫开发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1983年—1993年国家“三西”农业专项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制度初步建立;1994年—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了区域优先发展的扶贫战略;2001年后进入到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即全面解决贫困阶段。20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宁夏扶贫工作逐步深入,经历了从扶助贫困地区到扶持贫困人口,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普遍性扶贫到重点扶贫的转移历程,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和全面协调发展的扶贫道路”,总结了一些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战略,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重。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倩 《成人教育》2018,(5):75-79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举.文章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解析,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即精准发动宣传职业教育,转变贫困人口教育观念;优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精准培养帮扶对象;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提高精准扶贫效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宗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国政府在带领广大人民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道路;采取了科教扶贫、组织劳务输出、东西部协作扶贫、实施移民搬迁等多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模式。这为提高…  相似文献   

7.
赤峰市实施扶贫开发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尽管如此,在新形势下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赤峰市目前扶贫攻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7,(2):16-18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同志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入贯彻这一战略思想是做好当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南。精准扶贫,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减贫、治贫方式。立足邢台区域农村扶贫工作中的特点,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探究符合邢台区域特点的精准扶贫模式,使邢台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不仅从数量上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而且从制度上保障扶贫工作的持续效果,让扶贫工作在良性循环中得到有效推进,使贫困村面貌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十几亿人口,8亿农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党中央已经把扶持农村贫困人口致富,提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笔者从1992年至2001年10年间对呼兰县农村贫困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建议。一、基本情况:呼兰县1992年农户112 355户,农村人口510 871人,人均收入793.5元,人均…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方式对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要价值意蕴。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忽视贫困人口的理性选择、缺乏对贫困人口的文化关照等问题。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扶贫要以尊重贫困人口理性选择为基础,强化职业指导;以贫困人口精神扶贫为核心,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以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为关键,培养其职业核心能力;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扶贫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山顶洞人”迁移前后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峡库区数千年来居住岩洞、窝棚的1389户特困移民迁移前后经济生活、体育现状的调查表明:迁移首移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00元,人们过着几乎与现代社会隔绝的生活,迁移后2001年人均年纯收入1285元仍处于贫困线以下。同时,近似原始的生活、体育意识活动在迁移后发生巨大变化,但迁移后的移民体育锻炼消费意识仍较差,体育消费支出低,且内容单一,化素质、经济支付能力、体育场地等是制约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快速却不平衡的发展,农村牧区贫困问题越发突出,急需缓解并最终消除。基于2011年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数据,从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等方面对这些贫困旗县的贫困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其人均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镇化程度低,乡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低;卫生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食单产低,耕地机械动力投入不足;人均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不足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省8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85—2010年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云南省贫困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特点是波动性很大,明显高于非贫困地区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主导因素是因为贫困地区的投资主要是由项目带动的,因此,国家对云南省的扶贫开发应以加大对贫困地区大中型项目投资等途径来帮助贫困地区减少投资波动性,逐步实现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对我国各地区人均电力消费量、单位GDP煤炭消耗量、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人均烟粉尘排放量、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资源环境状况差异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我国教育还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受未来经济形势影响中国教育发展速度如何难以预料,我国地域或行业性经济发展失衡,社会中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教育投入不足等都会制约教育发展,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弊病的存在也会使教育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中国教育还将受到外国教育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城镇贫困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镇贫困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特点。城镇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是窘迫的,他们的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生活方式单调、受教育程度低、就业竞争能力弱等。城镇贫困群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构建城市扶贫政策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的同时,城市贫困现象却日益彰显,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尽快构建一个高效可行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方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相似文献   

19.
对1997—2017年间OECD成员国高职层次院校生均经费的变动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国人口构成形态、青年就业状况、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等。而后以棘轮效应理论为分析框架进行数理统计,取得如下基本研究结论:影响生均经费的主要因素是一国上年度此项的生均投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均经费总体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逐渐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万美元时,高职层次院校生均经费的涨幅大体高于同期本科高校经费涨幅,也整体高于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相似文献   

20.
The uneven availability of child-care center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families has been detailed in recent years.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center quality across communities. Nor do we understand the role that local contexts or state policies may play in shaping quality levels. This paper describes several quality indicators, based on reports of 170 center directors situated in three California counties. We found that most centers in lower-income and working-class communities displayed at least moderate levels of quality along structural measures, such as class size, the ratio of children per staff member, and staff education levels. About one in six failed to meet recommended quality standards. Some quality indicators were lower for centers located in communities with lower supply of center enrollment slots per capita, possibly due to excess family demand for center-based care. Center quality was not consistently influenced by community conditions such as poverty levels, ethnic composition, or maternal employment rates. Quality was higher among centers receiving stronger flows of public subsidies. We discuss the success of state agencies in advancing quality among centers and remaining policy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