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大学生自我妨碍在年级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自我防碍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大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均存在较显著相关;成就目标定向对大学生的自我妨碍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成绩目标定向对大学生自我妨碍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对自我妨碍则具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我妨碍在年级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自我防碍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大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均存在较显著相关;成就目标定向对大学生的自我妨碍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成绩目标定向对大学生自我妨碍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对自我妨碍则具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与自然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中生自我妨碍(特质性自我妨碍与情境性自我妨碍)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特质性自我妨碍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年级、学习成绩上差异显著.(2)高中生特质性自我妨碍与自我概念的总分及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我概念的4个维度是特质性自我妨碍的有效预测变量.(3)在高中生情境性自我妨碍中,行为式自我妨碍的指标练习数目在性别、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但自陈式自我妨碍在各个变量上差异都不显著.(4)高中生情境性自我妨碍与自我概念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我概念的4个维度能有效预测行为式自我妨碍的指标练习数目,2个维度能有效预测自陈式自我妨碍.(5)高自我妨碍特质的高中生情境性自我妨碍得分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493名高职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显著,但在性别和城乡上差异不显著,二年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文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理科生.年级是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的调节变量,一年级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间相关显著,二年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我价值保护策略问卷等对846名女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女子高校学生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特点及与成就目标等的关系。研究结果是:(1)女子高校学生在防卫性悲观策略上的得分高于自我妨碍;(2)在自我妨碍策略上有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二年级理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及三年级理科生;(3)一般自我效能、掌握目标定向对自我妨碍策略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部归因为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外部归因、一般自我效能和成就目标定向对防卫性悲观策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江苏地区319名高职生和21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来揭示高职生的特质性、行为式和自陈式自我妨碍的特点,并深入探讨高职生不同类型自我妨碍与自尊及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职生特质性自我妨碍程度低于本科生,其行为式自我妨碍程度高于本科生;(2)高职生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性别差异显著,男生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妨碍行为;(3)高职生一年级的特质性自我妨碍水平要明显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随着年级增长,高职生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水平却会显著下降。(4)高职生特质性自我妨碍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5)高职生的特质性、行为式和自陈式自我妨碍与学业成败外归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职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现状以及与调节定向、自尊的关系,本文采用自我妨碍量表、调节定向量表、自尊量表对500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0%的高职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自我妨碍现象,大二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5),城市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P<0.5);相关分析表明学业自我妨碍与促进性定向、自尊负相关,与防御性定向正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促进性定向、自尊对学业自我妨碍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防御性定向对学业自我妨碍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现状,学业自我妨碍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自我妨碍量表和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问卷对50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②学业自我妨碍在性别(t=0.037,P0.05)、家庭住址(F=0.370,P0.05)、年级(F=1.011,P0.05)和父母教养方式(F=0.79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③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败外部不可控起正向预测作用,成功内部可控和失败内部可控起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内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低,外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和李晓东等在2004年根据Rhodewalt1990年版的自我妨碍量表进行修订的量表对梧州某一高中35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运用SPSS 11.5对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自我妨碍与自尊、学业成绩的高低成负相关;自尊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p〈0.01);自尊在自我妨碍、学业成绩中起着中介的作用(p〈0.05);高中生自我妨碍在学科类别、生源地与是否担任班干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自我妨碍水平中,自我妨碍与自尊、学业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自我妨碍的高、低分组中,学业成绩与自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中生自我妨碍、自尊及学业成绩三者有显著性关系;自尊在自我妨碍与学业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曲阜市932名高中学生为研究被试,以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工具,探讨了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及其与物理学习成绩、学习动机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与年级在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上交互作用不显著;(2)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与物理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成绩优良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成绩不良学生;(3)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成绩目标动机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掌握目标动机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师范类女大学生学业自我设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使用大学生学业自我设限问卷、自尊量表、成就动机量表、成就目标量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对357名师范类女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师范类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业自我设限,更多的采用"推卸责任"和"假意自贬"等学业自我设限策略,自尊、情境归因、运气归因及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对学业自我设限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成就目标、不可控制感、自尊与学业自我妨碍关系研究调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间的关系.调查显示:(1)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存在专业、学历差异;(2)避免失败成绩目标、不可控制感、自我贬低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我贬低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密切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扬州大学218名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认知偏差问卷(TCBQ)和人际交往能力测试问卷的调查,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综合探讨其人际交往与认知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认知偏差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抑郁,大一和大三年级、大二和大三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在认知偏差总分上,大一和大三年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2)人际交往总分和交往能力等级在各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认知偏差总分与其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考证族"的一员,更使得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这股狂风长久不衰。为了研究大学生"考证"的心理状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衡水学院在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考证有些盲目性,但价值取向较为良好;大三、大四的学生考证主要趋于就业压力,价值取向有些功利化倾向;学生的考证愿望与实际行动相背离在各年级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authors attempted to examine how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fectionistic tendencies and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were related to their academic emotions and approach versus avoidance self-regulation, and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in contingent self-worth, emotions, and self-regulation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ubtypes of perfectionism. A total of 481 8th-grade Taiwanese students completed a self-reported survey assessing their perfectionistic tendencies,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cademic emotions,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and use of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daptive perfectionism enabled adolescents to experience positive emotions and to engage in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whereas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nd self-handicapping. In addition, the increment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 predicted positive affect and constructive coping. By contrast, the entity theor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nd self-handicapping. The authors also documented profile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fectionistic tendencies. Findings showed that in general adaptive perfectionists displayed the healthiest emotions and self-regulatory style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What We Know, What More There is to Learn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Some students put off studying until the last minute, fool around the night before a test, and otherwise reduce effort so that if their subsequent performance is low, these circumstances will be seen as the cause rather than lack of ability. These strategies are called self-handicapping because they often undermine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we begin with a definition of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Next, we review our research in which we used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academic handicapping among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components of performance goals for handicapping. We conclude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some potentially fruitful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andicapping, contextual influences,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study handicapping.  相似文献   

17.
杜蕾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40-143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不同性别、年级、经济状况的7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42.71%,其中有34.43%的大学生与他人相处存在一般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有8.28%的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四个维度的困扰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交友困扰、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待人接物困扰。(2)男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男生只在异性交往方面高于女生。(3)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交友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方面有显著差异。(4)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有显著差异。困扰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大一、大四、大二、大三。  相似文献   

18.
自尊心理与竞争态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尊量表"、"改编的竞争态度量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三个量表对湖南科技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施测,调查了解自尊、竞争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