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训练过程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老师习惯于把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选材空泛和表达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探索引导小学生习作选材的方法。认为可从设计"习作生活",积累习作素材;拓宽选材视野,筛选最佳素材;强化组材训练,学会合理表达三方面入手。以此引导学生合理选材,激发学生习作热情,写出题材丰富的童趣盎然的习作。  相似文献   

4.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13):43+53-43
作文需要积累,积累才会有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最怕写指定写作范围的单元习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特别是缺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素材积累。要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把单元习作写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5.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真正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推行循环周记为学生打开习作的一扇窗:多角度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多样化表达,燃起写作欲望;多元化评价,激发写作热情。这样,通过循环周记就能看到学生思想的火花,感受到他们情感的律动,触摸到他们心灵的渴盼、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一定数量的小学生习作背离真实的生活,凭空捏造,借用别人的立意,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氛围的"熏陶"、应试体制的束缚、教师导向的偏离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伪作文"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阶段的作文质量,还将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习作"打假"势在必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习作全程,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采取多元评价,让学生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相似文献   

8.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所以,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观"生活小镜头",积累独特的素材;诉"亲身经历",凸显习作个性;抒"真情实感",展现习作童趣;求"多向思维",触发习作灵感。养成坚持每日一记的好习惯,积累自己的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9.
习作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在习作表达中体验习作的妙趣,感受文字表达的畅快,寻找妙笔生花之道。巧用"弱连接",可让习作素材在积累中沉淀;可艺术处理习作素材,搭建习作表达的金桥;可让习作之花在运用中绽放。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我新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级.在半个月的日记和一次习作训练后,细细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习作时存在着"无米下炊"和"有米难炊"两种现象.前者因学生的观察、积累不够,头脑中缺乏写作素材而致;后者则是不知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作文方法不会运用之故.然而,许多时候,我们教师总喜欢把学生的这些习作现象归咎于学生头上.事实上,细细析因后就不难发现,这些习作现状的出现与老师平时的教学脱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11.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要么难以下笔,要不就是千人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内存"太少,缺乏习作的素材,没有源泉。那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我认为,关键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积累"。首先是素材的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坚持写日记,收集素材;留心课间,获取素材;结合活动,捕捉素材;偶发事件,拾得素材;节日之际,积累素材;农忙时节,获取素材;放眼自然,获取素材。其次是语言的积累。再次是写作技巧的积累,如修辞手法的积累、写作手法的积累、细节描写方法的积累和谋篇布局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对周围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写作文时,就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提起笔来,脑子空空洞洞,下笔只有片言只语,内容苍白无力,语言干瘪.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积累太少,生活积累不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无感而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习作素材的积累。如果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多彩生活,体验多样活动,那么学生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从而"乐于写""善于写"。  相似文献   

14.
习作教学应融入生活,走好"生活化"之路,让学生轻松写作文,快乐写作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突破课堂时空,链接学生生活;巧设习作内容,力展学生身手。  相似文献   

15.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缺乏写作素材而无法完成习作。教师需要分析原因,并想方设法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标》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习作的首要条件。一、开展活动,捕捉素材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亲身参加了某次活动,留下的印象就特别深刻,因此可根据习作要求,有的放矢搞一些超前性活动,让学生人人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捕捉习作素材,从而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比如我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画鼻子活动。一进教师,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姑娘,但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才能让学生习作开出更美的花.  相似文献   

18.
习作教学要慎重审视"自由表达",有一定的目标性,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教会学生热爱生活,自主积累语言,激发表达欲望,使学生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从而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9.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玩"的情境,让他们在快乐游戏中完成习作。在习作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在游戏过程中有意渗透,指导习作技巧;游戏结束后,师生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这样"将玩进行到底",就能"玩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郭为 《教师博览》2022,(33):37-38
学生在习作中言之无物主要是不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开发习作素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学习开发素材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开发类似的习作素材,在生活经历中重视体验、记录与表达,以积累习作素材,借助想象表达虚拟世界或补充细节等丰富习作素材,善于抓住身边的现象、见闻中对自己有触动的素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随时随地抓取习作素材的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