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前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保障等机制的具体措施,从而增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曹传锋  冉体灿 《考试周刊》2010,(31):111-111
本文讨论了高校教师教学自主性的缺失的表现,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制约两个方面讨论了影响高校教师英语教学自主性的缺失的原因,内在因素包括教师专业意识淡薄、学历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精神等。外在因素包括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制度。最后对如何提高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自主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其发展战略是办学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发展,其核心战略方向是合理定位与错位发展。合理定位体现在方向、类型、层次上;错位发展则呼唤和引导高校“出特色”,形成多元办学的体制,打造自身发展的长久动力。  相似文献   

4.
提高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转型发展的保障.采取“观念引导先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措施,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其办学思路是办学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发展,其核心思路是合理定位与错位发展。合理定位体现在方向、类型、层次上;错位发展则呼唤和引导高校“出特色”,构建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特异优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推进转型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理念引领,需要对转型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回答.新建本科院校从合格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建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形态”塑造,再到“新型大学”的“新特质”形成,“应用型”始终是其核心要义和内在特质,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是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根本指向是培养真正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校招生政策的公平是构建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不均衡的招生配额制度、特殊政策、部分院校招生趋向于本地化、新建本科院校报到率不足等导致高等教育公平性缺失。要改革招生计划分配制度、增加考试的次数、恢复高考志愿的严肃性等,推动高等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叶妮 《天中学刊》2013,28(1):138-140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必要的.但在实施通识课程过程中,受教育资源稀缺及单一课程的限制,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注重:树立适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设置“纵”“横”结合的课程模式,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时期需要探寻理论依据,明确政策导向,勾勒实践构想。在理论依据方面,知识转型的制度逻辑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诉求,政府、大学与市场三角协调关系的嬗变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牵引;在政策导向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关键在于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在实践构想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完善高等教育分类化体系,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宏观引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0.
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工作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主渠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传统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其强劲的后发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缺乏国家教育政策扶持等问题.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强化科研意识,完善科研制度,突出地方特色,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之路,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着特色发展的内在需求,但其特色发展存在现实困境。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项目确立学科、专业特色,要从产业发展前景中,积极拓展学校专业;要在校地互动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转化;在与地方文化互动中培育高校特色。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由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外在因素包括用人单位、政府政策、高校就业引导、地区经济人文环境。内在因素包含个体和家庭两方面。面向京津冀三地高校毕业生展开问卷调研,考察大学生对影响就业地区选择的上述因素下17个二级指标态度。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PSS工具,得出综合因素、家庭-户籍、薪资期望、就业教育、档案制度五个主成份及各指标因子载荷量。最终得出外部拉力因素作用略强于内部动力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地区经济、城市环境、社保制度、就业服务及用人单位等因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管理者,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从现实看,地方政府在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还存在着责任缺失问题。地方政府应认清自己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责任与地位,通过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落实办学自主权、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等措施,为新建本科院校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练飞 《成人教育》2019,39(9):50-55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内外部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面对这个问题,国家有意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此国家出台了较多地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政策,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会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生源、经费、地位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避免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后的再次同质化,高职教育应该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以及提升办学比较优势等来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制度文化建设是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基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从建立共同愿景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加强团队学习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引导全校师生员工自觉地把办学理念、价值现、使命等外化为行为,形成独特的、其他院校难以模仿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但目前校企双方仍存在着合作理念与意向缺失、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制约以及合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企业与高校必须加强价值观念融合,提高认识,健全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合作机制,形成"官产学"三重螺旋合作平台,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与其他高校的差异,因此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走出定位失误,舍本求末和急功近利的误区.从而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识和内在精神两方面着力,建设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践者,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定位主体意识缺失、办学重“学”轻“术”、主要管理者好走极端以及地方政府管理、市场需求等原因,导致有些新建本科高校存在办学类型、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从增强自主办学意识、打造特色培养模式、呼唤英明的管理者等方面做好自我调整,需要规范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产业发展对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发展定位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本体现,办学特色生成与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中、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不懈探求.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体现出特色性“核心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创特色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可以从理念重建、目标重塑、过程优化、管理评价制度创新等方面创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生成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省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政策具有的理想导向型、外部推动型和资金投入型三大突出特点。总结省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重表象而轻内涵,重投入而轻培育,重规范而轻特色三大典型矛盾。分析矛盾背后的三个深层次原因:学科的内在生成逻辑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资源配置天生偏好“外部推动逻辑”,从而导致“制度性低效”;“双一流”建设严重依赖政府外部推动,在制度缺失的情境下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以“向上负责”为主,缺少立足地方特色的“向下负责”意识。尊重大学自治和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制度建设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是理性推进省域“双一流”建设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