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这样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比一下实验版课标,细心的老师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加进了“教科书编者”一词。这个小小的变化,提醒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作者本身的意图,还要合理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单元导语”,作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于一个单元教材而言,它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和学习导航的重要功能。正确解读与运用单元导语,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我们与“教材编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提升阅读教学的“对话”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高效课堂呢?这就需要我们解读“导语”,明晰意图;读透“导语”,把握方向;用好“导语”,实现意图。  相似文献   

4.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修订版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角度,彰显了编者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深入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过分注重张扬个性,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架空教材、脱离文本的现象时...  相似文献   

6.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8.
王云珠 《江苏教育》2012,(15):54-55
选进教材的文章本来作为公众读物,自身具有特定的文学价值,一旦被编者选进教材后,即被赋予了一定的教学价值。这些文本的归类编排、文本教学价值的确定,体现了编者依托教材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建立阶段性语文学习体系的意图。作为教者,要做到系统审视整套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对整套教材语文能力建构体系熟稔于心。因此,教者拿到一篇文章后要思考几个问题:这篇文章凭  相似文献   

9.
抓课后练习,理解编者意图。现行教材的阅读课文后边,一般都有课后练习。课文是“例子”,课后练习则是编者对如何运用这个“例子”进行教学的说明和具体要求,它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实际是一种学习提示。教师正确地运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自学,是阅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林海》(十二册14课)的课后练习1,先明确指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开展联想”。紧  相似文献   

10.
文本是个时髦的词儿,就语文教学而言,说穿了,不就是教材吗?教材如何利用,叶圣陶说得最明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与课改倡导的教材观是一致的:既考虑“例子”的典型性、示范性,又不该做“例子”的奴隶。用例子教,别教“例子”。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例子”的存在,误以为脱离例子愈远愈好。语文教学是如此,其它学科呢?  相似文献   

11.
文本是个时髦的词儿,就语文教学而言,说穿了,不就是教材吗?教材如何利用,叶圣陶说得最明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与课改倡导的教材观是一致的:既考虑“例子”的典型性、示范性,又不该做“例子”的奴隶。用例子教,别教“例子”。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例子”的存在,误以为脱离例子愈远愈好。语文教学是如此,其它学科呢?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个时髦的词儿,就语文教学而言,说穿了,不就是教材吗?教材如何利用,叶圣陶说得最明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与课改倡导的教材观是一致的:既考虑“例子”的典型性、示范性,又不该做“例子”的奴隶。用例子教,别教“例子”。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例子”的存在,误以为脱离例子愈远愈好。语文教学是如此,其它学科呢?  相似文献   

14.
就我国现状来讲,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地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仔细地研读新的试验教材,领悟编者的编写意图,以求让自己“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文本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关键的一步。文本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文体;  相似文献   

16.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小语界的有识之士们做出了诸多积极的探索,围绕文本开发出了众多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探究中也成果卓著。然而纵观各种公开课和教学案例的多样化尝试,却很少见到教师关注编者这一隐性身份,编者被边缘化,编写意图被漠视。面对一篇课文,我们几乎极少去思考:编者为什么要将之编入教材中,编人教材前其原生态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编者创编出来的教材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站在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的初衷进行拓展延伸、聚焦编者的意图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发现文本中不易被察觉的教学资源,从而为夯实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  相似文献   

18.
大单元的整体教学可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形式,这不仅符合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更能切实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其中,“确定议题”“选择文本”“设计问题”是群文阅读的三个命题;“求同—究异—悟道”是群文阅读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9.
戴树琴 《广西教育》2013,(45):68-6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原先的对话三元素——学生、教师、文本之中增加教科书编者,既坚持了对话教学观,又发展了这一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读者中心,提倡个性解读,而忽视其他元素的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失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立足整体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结构意识来解读课文,从而落实编者的意图。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提升,更加强调了教材是阅读教学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