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美,客观地存在于生活中,美感是美的反映。苏联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倡导了“美是生活”的命题。所谓“生活”,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社会的、自然的各种关系。社会或事物只有经过“物态化”之后才可能是美的,即只有当它具有了美的物质属性,才具有审美潜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体现美和美感。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记者、编辑、通讯员,是否具有审美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感受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始于感觉,经由知觉,饱和着情感,伴随着联想和想象,贯穿着理解和思维,最后达到对生活本质、人生哲理的醒悟。那么,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它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景物的美。自然美有两类,一类是纯自然状态;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创造。自然美有各种光泽:灿烂绚丽、明灭迷蒙;有各种音响:;有各种形状:;有各种变化:四时代;有各种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自然美也是新闻美的构成内容之一,在许多新闻报如同我们生活中离不开自然美一样。倘若新闻报道无视自然美,那么新闻给人提供的现实图景是有缺陷的、不完整有些新闻的发生就与自然变迁紧密相联,如道,自然美往往成为重要内容,是这些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新闻甚至整个事实都是由自然…  相似文献   

3.
论科技期刊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吴寿林【上海】马克思在美学方面有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劳动创造了美";二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在劳动过程中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所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美。美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在社会美中,美是...  相似文献   

4.
新闻作品能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就是新闻对受众的美之所在。 新闻不仅改造客观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并以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刘健 《新闻知识》2005,(11):77-79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之间的多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美,同时也产生了审美意识,人们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美的规律用于实践。新闻传播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普遍的社会行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文本劳动,一篇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新闻作品能达到审美要求,可以更好地表现时代主旋律,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服务生活。真是新闻审美要求的基础。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只能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美是一种和谐,不管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如此:对自然来说,美是一种和谐景致;对人来说,美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外化,孔子的“里仁为美”就是这个道理。善和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文本劳动,一篇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新闻作品能达到审美要求,可以更好地表现时代主旋律,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服务生活。真是新闻审美要求的基础。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只能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美是一种和谐,不管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如此:对自然来说,美是一种和谐景致;对人来说,美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外化,孔子的“里仁为美”就是这个道理。善和  相似文献   

8.
和美的本质一样,真、善、美也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美学要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但是审美关系并不是人对现实的全部关系。人对现实的关系,除了审美关系之外,还有功利关系、伦理关系等等。这些关系虽然互有区别,但又互有联系。因此,只有把审美关系放在与功利、伦理关系的联系中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就美谈美,才可能对美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深刻地揭示美的本质。真、善、美是人类从自己的生存需求出发,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一种概括。真是认识价值,它与功利关系紧密相连;善是行为价值,它与伦理关系密不可分;美是艺术价值,它和审美关系形成对应。人类正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中全面地实现着自身的积极本质和表达自身的理想追求。然而,美学史告诉我们,历来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对于真、善、美的研究却是各有侧重,看法不  相似文献   

9.
崔国强专题     
审美与艺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之中。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就是人在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上的感性表现,虽然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而成的东西,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物,而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崔国强先生深知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此他读书破万卷,行程千万里,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寄情于自然,潜心于自然,探究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山川绘自然,以常态之心,捕捉着自然的律动,从中西绘画的画理、画法中找到契合,梳理着自己的情绪,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问题,折射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他大量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油画作品中呈现出音乐感的用笔,细腻丰富的色彩,深沉雄浑的基调,真纯质朴的内涵,在渐进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0.
崔国强专题     
《报刊之友》2008,(11):89-100
审美与艺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之中。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就是人在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上的感性表现,虽然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而成的东西,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物,而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崔国强先生深知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此他读书破万卷,行程千万里,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寄情于自然,潜心于自然,探究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山川绘自然,以常态之心,捕捉着自然的律动,从中西绘画的画理、画法中找到契合,梳理着自己的情绪,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问题,折射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他大量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油画作品中呈现出音乐感的用笔,细腻丰富的色彩,深沉雄浑的基调,真纯质朴的内涵,在渐进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1.
价值既不是客体及其属性、结构、特点本身,也不是主体的需要、利益或能力本身,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从客体角度说,价值是指客体属性对主休的效应,或者说是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但客体不会自动地去满足人的某种价值需求,价值的动力根源在于主体的需要和主体的价值活动,主体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价值,劳动过程就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尺度、使用不同价值中介改造客体对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原则上说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可能变为现实、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的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①这是我们理解新闻价值创造及其特点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新闻编辑中的艺术美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非寒 《今传媒》2011,(6):143-144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创造美、热爱美的天性。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任何事物上都体现着;我们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的审美心理无一不得到升华。新闻活动也是我们人类的一项审美创造活动,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大都也是通过新闻作品来进行展现的。而作为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美学,应研究新闻编辑中的美学,从而建构新闻编辑中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美在生活”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美学命题。 但是,美是否存在于生活的紧要或危急关头?这并不是为所有人认同的一个命题。因为,照一般的审美规律而言,在人与对象的关系中,功利的关系要先于审美的关系。换句话来说,当对象威胁到人和社会的安全时,人是难以产生审美欲望和审美意识的。 1998年的抗洪斗争,新闻传媒在危急关头进行了广泛、深入、持久的报道。抗洪新闻吸引了整个中国的注意力,它不仅牵动着公众的悲喜、引导着受众的情绪,而且抗洪新闻不知不觉地也成为了公众的一个巨大的、中心的审美对象。这是在充分信息化、传媒的影响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社会条件下,审美活动由微观向宏观扩展、审美对象不断丰富所带来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编辑美学原则释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即编辑),总是根据其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对编辑客体(或称编辑对象)进行编辑艺术处理,使之以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反映和表现自然和现实的真与善,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编辑美。编辑审美创造活动与其他审美创造活动一样,亦须遵循  相似文献   

15.
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编辑人员从事编辑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进而可以产生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飞跃,实际上体现一种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具有美的特质,是对美的崇高追求。那么,编辑活动具有哪些美学特征呢? 一、编辑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一种存在极为广泛的心理态势,是审美价值的意念化。审美意识决定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确立审美取向,是保证审美价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美的客观性、社会性,是美的重要特征。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劳动活动、斗争生活、社会生活及人类创造的产品之中。广播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现实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就是说这种现实美是广播电视传播者通过办节目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因此,我们要坚持美来源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美是第一性的,各类节目反映的现实美是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一、广播电视反映的社会美  相似文献   

17.
周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14-215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人对新闻的提取、撰写和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对新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有严格的要求.感知美、创造美是新闻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其所突出的人物身上本就具有一种美.笔者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的角度出发略论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8.
戴建秋 《大观周刊》2012,(30):21-2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借助实践概念工具使得自然从此真正具有了历史的维度,成为了 “历史的自然” 和 “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马克思将人与自然关系考量纳入到了历史实践范畴之中, 将 “人改造自然” 和 “人改造人” 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的审美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新闻作品是按美的规律感人心,施教化,致实用,有益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新闻写作当然也必然遵循美的规律,从审美意识到审美创造,从新闻的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整个新闻活动都联系、贯穿着一系列复杂的审美活动。因而,十分有必要研究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美学范畴。 一、新闻的真实美 (一)内容的真实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美是新闻的力量和价值所在。新闻只有具备了真实美,才会有强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体点讲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新闻意境,就是由渗透着记者的某种感情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或者说是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将景、情、意、思想等交融在一起,达到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半时,我们在创作中,如何构画一个美的新闻意境,并使新闻作品借美的意境而增加感染力,给读者创造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新闻意境的审美特征,挖掘创造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