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ARCGIS 10.0和FRAGSTAT 4.2软件支持下,以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结合二调数据,从面积指数、斑块数指数、周长指数、形状指数、分形分维数等方面分析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常绿针叶林、草甸、草丛面积较大,保存的较为完整;河流、水田在整个景观中所占比例极小,破碎化程度较高。常绿针叶林、草丛和草甸的周长值较大,对景观整体格局有较大影响,斑块边界密度较小,破碎化程度较低;河流、居民用地和旱地的周长值较小,斑块边界密度较大,呈零星小面积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个景观的周长-面积分形维数为1.3226远小于2,表明整个景观的褶皱程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2.
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采用反映湿地景观格局的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香农多样性、香农均度、蔓延度、比面积、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等指数,应用FRAGSTATS3.3软件,分析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格局指标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出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总面积数量减少了6.75%,斑块数量增加了4%;斑块分形指数由1.1540增加到1.1638,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水田、江心洲以及河漫滩景观不规则化加大;自然河流和人工渠形状趋于规则化;坑塘的形状基本没变;坑塘、江心洲、人工渠占总湿地景观的比重上升;水田、自然河流、河漫滩的比重减少。近年以来,长江南京段湿地受政策及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越来越明显,其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比以往时期都有较大不同,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干扰因子,逐渐成为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罗培  谌柯  刘辉  曾凡伟 《资源科学》2007,29(4):179-186
根据1885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详查资料以及实地收集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南充市高坪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动因。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为12 050h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4.84%,主要表现为园地、城市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减少;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斑块数目增加2 921个,斑块面积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优势度降低;除园地、交通用地以外,其他土地类型都有分散分布的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移动距离; 影响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化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4.
分形法在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形理论把数学研究扩展到了传统几何学无法涉足的领域,自相似性是分形的核心。分形几何的主要工具是它的诸多形式的维数,分维值反映了分形集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5.
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测试、解算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汞试验是测量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的常用方法之一⒚针对该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分形理论,对压汞试验数据进行了新的评价——计算出岩层孔隙的分维值,并对分维值的理论、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⒚  相似文献   

6.
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一菜维数:测试,解算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东  郑世书 《科技通报》1999,15(6):453-456
压汞试验是测量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的常用方法之一。针对该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动用分形理论,对压汞试验数据进行了新的评价—计算出岩层孔隙的分维值,并对分维值的理论、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城镇体系相关作用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陈涛  王永洁 《科技通报》1997,13(4):233-237
从城镇体系的一般定义出发,推导出区域城镇相关作用的比速增长方程及其分形(半)退化模式,指出了方程幂指数的分维性质,并以实例说明了相关作用的分形模式及其(半)退化形式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土壤性质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为对象,研究了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不同层次土壤的质地粘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有胡杨林存在条件下,林下灌木生存与否与40cm~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最大,当此层土壤水含量低于16%时,胡杨林下灌木开始消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在研究中还应用分形理论以及相应的分形模型,对沙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含量越少,土壤分形维数越低,表征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分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组分间的关系差异较大,分维数与小于0.005mm组分的相关关系最好,因此组分是土壤沙化的重要指示性粒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与土壤分维数成正比关系,表明分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地沙化演变中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状况以及沙化程度,因此土壤分维数可作为评价土壤沙化演变的定量指标之一.对沙漠化土壤结构进行定量化描述研究,分析研究土壤风蚀沙化对土壤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北京地区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及其它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北京市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针对变化幅度最大的城镇用地运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90年代北京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与耕地变化类型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5.5%以上。全区耕地面积减少93 749hm2,林地、园地面积增加了12 106hm2,居民点等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77 674hm2;北京地区10年来土地利用年变化速度达到0.95%。耕地以平均每年1.60%的速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年变化率分别达到5.28%和2.86%;1990年~1995年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北,1995年~2000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为东南方向,城镇用地空间形态不规则程度逐渐降低;通过对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城市人口、GDP因子的偏相关分析发现,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的根本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多样化转变的外在驱动力,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及前期土地利用方式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灵 《资源科学》2011,33(6):1118-1125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是从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群关系角度界定的一类城市群,它是我国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其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城镇规模分布研究中的分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城镇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将Gibrat法则引入城镇体系规模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均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根据分维值时间序列,可以判断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城市异速生长的特征;城市规模结构分维与经济规模结构分维的时空演变具有历史吻合性,经济规模变化引起城市规模变化;城市群中资源型城市在城市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定,中心城市的地位间歇上升,对城市群的影响力趋强。  相似文献   

11.
谢花林  李秀彬 《资源科学》2008,30(12):1866-1972
为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的理解,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模型和提取数据对江西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985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不稳定性指数,并且参照了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和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景观斑块破碎度指数由0. 945变为0. 936,呈下降趋势;其他林地和有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呈上升趋势,而高覆盖度草地、水域、灌木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说明近期应当对它们进行适当保护;对其他林地和有林地而言,分形维数降低的程度,一方面说明了土地斑块形态规整化改善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改善土地形态的行为强度,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2.
滇池流域1974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的分形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珂  赵耀龙  付迎春  张洪 《资源科学》2013,35(1):232-239
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滇池流域从1974年-2008年近35年间时间序列上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监测流域整体景观与分地类的分形维动态,试图从分形视角为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协调高原湖滨城市发展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各地类的形态呈现分形维特征,分形维数从植被覆盖类型(荒草地、农用地和林地)到裸地与建成区、水体依次减小;②近35年来滇池流域景观的整体分形维数持续上升,逐渐接近于临界值1.50,其结构稳定度持续下降,趋于随机运动的不稳定状态;③农用地与建成区的分形维数均呈“逐渐提高后稍有降低”的变化趋势,荒草地分形维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林地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裸地与水体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过程中农用地的占用与补给所导致的一系列土地利用变化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形维数与结构稳定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滇池流域在制定区域土地开发和利用政策时,应以控制流域整体分形维数的提高、保证流域景观整体的结构稳定度为基本原则,进行建设用地的空间蔓延管制,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旧城的改造与更新,对零星分布于林地与荒草地过渡地带的农用地贯彻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耕作条件良好且邻近分布的农用地整治连片.  相似文献   

13.
戴学军  丁登山 《资源科学》2006,28(1):180-185
本文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测算与分析空间关联分形维数的方法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无标度特性和遵循的进化过程,认为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形研究是可行的。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景点系统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分布上表现为景点空间分布较集中的特性。同时认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仿射性分形特征,景点系统从中心向外围有递变的趋势,且在不同方向上递变的比率是不同的,在地理区域上表现为景点的空间分布越往外围越集中(或均衡),且不同方向上的集中性程度是不同的;具体到南京市来说是递减的,向南部递减的较慢,向北部递减的较快。同时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基本具有分形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城市森林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国强  赵清  朱鹏  史同广 《资源科学》2008,30(5):786-791
本文以济南市近期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作为主要解译信息源,运用人工目视解译分类技术进行了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信息的遥感调查。然后通过对城市森林蒂观类型与其空间形态特征和属性问关系的调查分析,建立了类型、属性和形态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进行了以几何信息为主要分类依据的城市森林景观分类的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取了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分布图。在此基础上,选取景观多样性、破碎度和分维数等景观指数,对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济南市斑块单元面积大于0.5hm^2的城市森林总体覆盖率较适中,但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特性区域差异极为明显,森林景观斑块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最后,根据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对济南市景观格局优化和城市森林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形图像编码是一种基于自然图像局部自相似性的有效压缩技术.分形图像编码通过引入一个可以影响解码图像质量和编码时间的控制参数,目前对它的研究比较广泛.本文着重阐述了分形图像编码的理论基础、编码方法、解码方法、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并简要介绍了分形编码与其它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分形图像编码定将在图像压缩领域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82-2012年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强  杜婷  杨俊  席建超  李雪铭  陈鹏 《资源科学》2014,36(4):865-873
湿地资源具有重大的生产、生态效应。近年来,湿地丧失和退化越发严重,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湿地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前沿领域。本研究以山东省南四湖多时序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类别面积(CA)、最大斑块指数(LPI)等景观格局指数,对南四湖1982-2012年的湿地景观格局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2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逐渐下降,由1982年的118 671.10hm2减少到2012年的69 525.63hm2;而人工湿地的面积逐年增加,2012年人工湿地达93 830.04hm2,南四湖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其变化对南四湖湿地的影响较大;②对重要景观指数的计算表明:1982-2012年斑块个数(PD)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引起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斑块平均面积(AREA-MN)在研究时期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南四湖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逐年加剧,人类活动对南四湖的影响越来越大;多样性指数(SHDI)呈波动状上升,说明研究范围内多样性逐年增大;景观均匀度(SHEI)变化不大,说明斑块类型在景观中趋于平衡。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景区系统开发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江丽  杨宏伟 《资源科学》2013,35(11):2202-2208
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开发是优化新疆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解决"旅长游短"问题的关键,文章运用分形理论测度样本景点的随机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评估核心带动地区喀什旅游圈景区系统结构的紧致度和均衡度水平。分维数据显示:以喀什市为中心的旅游圈方圆240km范围内景点系统呈多嵌套分形结构;方圆170km范围内样本景点呈随机聚集态分布,景点布局基本均衡但聚集分布的密度偏低。该结果表明需要着力优化喀什旅游圈的景点布局:①增加A级景区数量,适度提高喀什市核心旅游圈景点分布密度;②加快开发新的中心性景区,即选点打造喀什地区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构建双中心结构大旅游圈,从分形结构特征看泽普县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为比较适宜的区位点。从全产业带上看,对阿克苏和巴州等地区布局若干5A级景区创建点位,形成分布均衡、结构紧致的多层级中心地空间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分形图像编码是目前可达到的压缩比最高的编码技术,但由于编码时间长阻碍了它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形理论和提升小波变换理论,提出快速提升小波变换结合快速分形编码的混合编码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加快了图像的编码速度,同时压缩比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分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它在自然学科、经济和社会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分形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后迅速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令入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分形图像编码技术是分形理论和图像编码技术的结合。分形编码利用分形图像中的自相似冗余信息,采用简单的变换规则,获得高压缩比。本文对非严格相似的分形图像的编码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展望其发展前景,并提出分形图像编码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