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提出标志着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生产教育知识,解决教育实践情景中的实践问题;将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主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张华 《广西教育》2006,(5B):12-12
作为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教育未来的必然学习和生活方式,反思对教学的精神导航和实践引领在于促使反思者体察教育生活并在理解之“道”的基础上建构科学的教育之“术”——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培养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以达到教育实践的学理和智慧,促成教育角色的实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优先抑或教师实践优先的钟摆振动长期困扰着教师发展,致使教育理论者产生盲目自持的理论优越感或唯实践是从的理论自卑,使教师对教育理论无所适从或质疑抗拒而凭借经验行事。教育理论者要使其教育理论有效作用于教师实践,须向教师实践生活不断介入转化,在尊重和理解教师实践基础上生成教育理论。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向理论者的理论生活介入转化,通过理论学习、理论批判和实践理论构建提升实践的理论品质和素养。  相似文献   

4.
“教师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背后支撑这一研究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结构性转换,即从教育“理论中心”走向“教师实践中心”,相应地,教师教育及其研究也应从培养“技术熟练者”模式走向“反思性实践者”模式,从“规范”教师实践走向“服务于”教师实践。  相似文献   

5.
科学馆不仅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的“第二课堂”,而且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场所。基于科学馆的科学教师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认识,促进教师学科间联系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教师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的素养,深化教师对于科学探究教学本质的认识。在利用科学馆进行科学教师教育时,可以采用“导入式”、“内容导向式”、“教学实践式”、“过程导向式”和“内容与过程兼顾式”五种模式,并需要丰富科学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涵,树立科学教师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拓展科学教师教育的社会资源,重新架构“立体互补式”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学习科学将学习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变革视为同等重要的双重使命。为了进一步解决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与教育实践改进难以同步的现实问题,学习科学共同体在基于设计的研究(DBR)方法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DBIR)。文章在回顾DBR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DBIR的四个核心原则;探讨了DBIR所倡导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实践者”三元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提出了促进学习科学研究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以新型学习观为基础的“三要素—三层次—三角色”系统变革模型;建议通过更新教育实践者和决策者的学习观、构建“研究—政策—实践”三位一体的应用学习科学实践共同体和基于研究和证据的教育政策制定等途径,来达成基础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老年教育实践的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特性决定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此研究通过对优秀社区老年教育教师的访谈,基于Nvivo软件分析,将社区老年教育 教师扮演的角色归纳为集“教学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学习促进者”、“教学艺术家”、“学员关怀者”、“学习研究者”等六大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相似文献   

8.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由课堂教学的”驾驭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特别是具有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文主义”内涵的认识为理论基础,建构出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师教育的三种取向.它们分别是“博雅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取向教师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渊源、其背后所持的教师观及具体教师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师“专业化”呈现出由近代“技术熟练者”范式向现代“反思性实践者”范式转化的趋势。“教师专业自主”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地位的象征,并成为专业化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对教师隐性教育知识的解读与意义建构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探讨的新视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戈柔 《早期教育》2009,(6):42-43
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应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以及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上述理念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呢?下面我结合大班科学活动“巧取珠子”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学知识观为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科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益的启示。一是促进教育、劳动和科学领域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三是通过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形成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四是加强对从企业引进和聘请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高校的教育改革过程,取决于一线任课教师应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当务之急是教育技术中心帮助一线任课教师尽快拿握多媒体应用技术,促进教育技术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针对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缺乏的现状,帮助一线教师快速拿握多媒体技术策略有三:先激起学习教育技术的欲望,开辅助“边用边学”,然后加上一些制度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教育改革过程 ,取决于一线任课教师应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 .当务之急是教育技术中心帮助一线任课教师尽快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 ,促进教育技术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 .针对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缺乏的现状 ,帮助一线教师快速掌握多媒体技术策略有三 :先激起学习教育技术的欲望 ,再辅助“边用边学” ,然后加上一些制度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已有大量研究和实践,但对于提高普通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问题却少有人关注。事实上,教育技术既是教学的技术,也是学习的技术,只有当学生能够自觉地、理性地运用技术促进自己的学习时,教育技术才有意义。文章在分析目前信息技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强调“信息技能”向“教育技术素养”转化的理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薛玉英 《考试周刊》2009,(27):63-63
新理念和标准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学习者。  相似文献   

17.
埃里奥特(Elliot,1991)曾指出,要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就必须对教师的知识构成形成新的认识。而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树立“实践科学”(practical science)的转向,即重视教育实践在教师自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特别是要关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个人知识的形成。这一思想观念所体现的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师专业成长领域中备受关注与青睐的教师反思性发展主题。由此,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超越了“技术熟练者”.转为推崇“反思性实践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任,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是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键。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包括加深对科学教育性质、功能的认识;了解、掌握科学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整体理解、把握所教学科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科学”素养,加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培养和在职进修培训要重视学科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更新科学教育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观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取向和精神取向的三次转变,由此带来了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从关注知能到关注实践再到关注精神的变革。随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深化发展,研究术语从“教师培训”改为“教师专业发展”,进而被“教师学习”所替代。这一转变凸显了幼儿园教师是自主的终身学习者,体现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观从外铄论转向内发论,自主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观得到了普遍认同。同时,这一转变还催生了个人和集体的教师文化之间的相互调适,营造合作共生、带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幼儿园教师文化生态成为共识。在方法论层面,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诠释范式、社会批判范式等研究范式呈现出齐头并进、互取所长的横向格局,但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也存在着过度推崇“基于证据”的实证研究的倾向。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复杂性思想”,从多元整合的视角开展研究应是未来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20.
“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概念逐渐进入教育学领域,形成了课程“审议”、教学“反思”等概念。从“实践智慧”的角度来看,教育实践是一种以善为根本追求、以情境性为特征、以实践理性为依归的“智慧的”活动。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可以对教育理论采取一种实验的态度,通过实践性学习和反思,运用策略性思维,踏上通往“实践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