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卫。一天,学生子路问他:“卫公倘使请老师留下来执政,您老首先要干的事是啥哩?”孔子答:“那必定是正名。”子路说:“您老头脑僵化了点。干它几件实事不好?去正什么名嘛!”孔子叹口气说:“仲由,你不懂。正名太重要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事不行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无所适从,那就什么事都干不了啦。所以啊,君子立了一个名目,就要把道理讲得明白,这是不能马  相似文献   

2.
<篆隶万象名义>中出现了大量的"、"号,研究者多释读为"也"字.本文穷尽性地归纳了该符号在<名义>中的四种用法,概括了它们在<名义>中出现的体例,并与同类敦煌写本对比,指出<名义>中的"、"号不能简单地释为"也"字,而是唐写本中常见的省代号,并据此改正了目前研究中对<名义>的此类误读.  相似文献   

3.
深入浅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的读者是大众,因而文章要写得明白顺畅,深入浅出.当然,把深入浅出仅仅理解为是通俗化工作,如用白话对<离骚>今译,这种看法也有误.清代学人俞樾说:"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故,以浅显话语道出深刻道理,显而不浅,深而不涩,是其中要义.  相似文献   

4.
图书走进报纸、与报纸亲密接触,在中国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申报>的"自由谈"、<文汇报>的"笔会"、<京报>的"副刊",以及左翼文化人办的<读书周刊>、<书与人>等,或开辟书评专栏、专版,或是纯粹评介图书的专业报刊.那时还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评家,如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青年作家李健吾、常风等,就是以写书评名世的.  相似文献   

5.
"不可理喻"的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客人愚昧、固执或蛮不讲理.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有某甲与之(指阿庆)忤,庆纠其党,欲殴之.甲惧,奔告于庆妻之父.其妻父曰:'是不可理喻,汝谨避之而已."巴金<家>八:"卖票的人告诉他们,这和普通戏院不同,不买票就不能看戏.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曾在一次闲谈时考我:"唐老鸭,你知道<实践论>吗?"我说我知道."那你告诉我,它讲的是什么?" 我说,第一句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不过全篇精髓是"知和行"的道理,"实践-认识-实践"的道理.一句话,"知"和"行"概括了全部人生.  相似文献   

7.
"如丧考妣"的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 "如丧考妣"语出(<尚书·尧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汉·孔安国传>:"考妣,父母.盲百官感德思慕."后遂用来形容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例如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清·钱彩<说岳全传>六十三回:"朱仙镇上众百姓闻知岳元帅被害,哭声震野,如丧考妣一般."  相似文献   

8.
<京报>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五四运动期间一家著名的大报,由邵飘萍于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刊,并自任社长.<京报>的创办,是为"供改良我国新闻事业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邵飘萍在其发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说:"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清朝最伟大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梁启超对其评价甚高,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会稽有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学识在刘知几、郑樵上."[1]然而章学诚生不逢时,正当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其所主张"史意"之说遂隐而不显,故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说:章学诚之学不为时人认同,是"清代史学之耻也."  相似文献   

10.
"哀兵"不等于败军、弱旅 "哀兵必胜"语出<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若"作"加",误,当据傅奕本、敦煌本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德经>改.一说,"加"系"如"字之误.  相似文献   

11.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档案>再次全新改版的一年,我衷心祝愿<北京档案>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说起改版,至今难忘1996年<北京档案>由双月刊变成月刊的那次改版.作为热心读者和通讯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当年的改版座谈会.会议征求大家对改版的意见,我提出若能新辟-个带有互动性质的辩论栏目,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不过,前提是领导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和对不同观点的宽容.这无异于将了领导一军,谁知领导马上把球又踢了回来,说:"这个栏目就交给你吧!"这真是"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从此,我就以阿昆的名义主持"每期-辩",没想到一干就是15年.  相似文献   

13.
程迥在靖康之乱(1127年)徒余姚前,年不足十五.<宋史>本传所载之"寓居鄱阳之萧寺",韩淲所称程迥之"归老鄱阳",其实是依"女家"终老.程迥<春秋传>与<春秋显微例目>二书自明以后亡佚不传.宋元人曾征引程迥<春秋>佚说,今并加辑考,凡得三十五条,其中尤以吴澄<春秋纂言>所引为多,制成<程迥<春秋>佚说简目表>.程迥多"与前辈名公交游".程迥<春秋>学有其师承渊源,其学博采三传及诸家注说,而多断以己意,善辨析书法义例,精于考据,思虑缜密,往往于事件发生年月之差互中侦获真相,富有洞察力,见事敏锐明通.  相似文献   

14.
"不懂书"尴尬多 书店营业员由于不熟悉书,闹过不少笑话,如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译小说)说成是炼钢的书,把<伯牙琴>(哲学著作)说成是音乐书;把<琉璃厂小志>(综合类)当作工厂史;<重放的鲜花>(文艺类)当作花卉养植书.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回文诗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一说<盘中诗>是肇端,一说<璇玑图>是开始,一说以<文心雕龙>提出的"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为依据.我们通过考辨后认为,这些说法都不能说明回文诗起源的情况,而晋代傅成和温峤的回文诗句是我们日前可以见之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回文诗.  相似文献   

16.
"新闻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不记得什么人这样说过,拿它来形容今年的图书零售业倒是十分恰当.八月间<中华读书报>与<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山西省介休市新华书店向看书的读者收"看书费",每小时一元.九月初,<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中关村国营与民营两大书店的"折扣战"拉开序幕,书业界忧虑,读者高兴,引发许多评说.紧接着<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久负盛名的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变脸",部分店面受到金银珠宝的挤压有一组文字,既报道又评论,跟着又有<北京图书节名社新书五折卖>(见<中华读书报>).如此种种,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图书销售走向市场经济这一回是真格的了.  相似文献   

17.
长沙晚报是市委机关报,就评论而言,自有权威性,但"晚报特色"则往往是其短.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长沙晚报不满足于<星城夜谈>、<百姓论语>等专栏评论,于2006年推出了由长沙晚报理论评论部、网易新闻论坛、星辰在线、星沙之声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的专栏<你说话吧>.它以"民声、民意、民智、民生"为宗旨,是通过多媒体联动,兼采网络与广播优势进行立体传播的时评版.  相似文献   

18.
偏颇的看法     
韩石山<高长虹与鲁迅的反目>一文先发表在<山西文学>1993年第10期,后收入其文集<文坛剑戟录>于1996年出版.此文似乎比较客观地记叙了高鲁的交往过程,结尾却不无偏颇地说:"对高鲁的反目,有人曾表示惋惜,说高长虹若一直追随鲁迅,后来的成就会更大些,境况会更好些.我不这样看,境况也许会好得多,成就则绝不会更大,只要看看当年追随鲁迅的那些年轻作家后来的发展就清楚了.鲁迅对他们那样关心,提携,督促,也未见其有多大的出息."这就令人不禁要问:作家究竟怎样才算有"出息"呢?"当年追随鲁迅的那些年轻作家"究竟是指哪些人呢?"看看当年追随鲁迅的那些年轻作家后来的发展",难道全"也未见其有多大的出息"吗?  相似文献   

19.
苏惠昭 《出版参考》2004,(18):26-26
今年五月,博客来网络书店排行榜上,前两名的书都是大块文化及其姐妹公司大辣文化公司的出版品--<性爱圣经>与<羊肉炉不是故意的>,而几米的新书<履历表>开始接受预约.同时,大块又宣布推出以感性调和知识,实践"艺术就在生活之中"的新书系"tone".首先出版的有<蓝调百年之旅>与<铁道漫游>.另外,2005年的台北书展则由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率领台北书展基金会主办.业界动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机械"一词就已经出现.<庄子·外篇·天地>上记载了子贡(约前520--前456年)对一抱瓮吃力浇菜的老者所说的话:"有械('械'乃是一种汲水工具)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韩非子·难二>中也说:"审于地形、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