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君子之道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当代人也要讲君子之道>.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当代人有必要用2500年前的孔孟之道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论语>对君子是怎么要求的吧!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因为几本书的缘故,我和师永刚曾经有过一些沟通.当时,师永刚做<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一两年. 后来再见时,他问:"你打算采访我什么?是关于<凤凰周刊>还是关于书?"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凤凰周刊>,也通过<凤凰周刊>认识了他.但我还是愿意聚焦到他所编著、合著的书--力图探讨一本图书的畅销可以有多少种形式,在偶然之中究竟有多少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3.
《传媒》2004,(5):9-10
转型之惑 如今,年轻一代的报人知道<中国引进时报>的恐怕不多.即便是资深报人恐怕也会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京华时报>既然已经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又何必再去追问当年的惨淡经营呢?但正是<京华时报>的脱胎换骨,才更值得后来者追溯他们走过的道路.在报业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每一张幸福的报纸都有各自幸福的途径,而每一张不幸的报纸都有同样不幸的原因".<中国引进时报>曾经的困惑与无助,正是当前众多行业报仍需直面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引进报>的成功转型,为那些如履薄冰的媒体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样板.  相似文献   

4.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京华时报年轻的女记者采访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时说:"请问省长您对去年发生的邓玉娇事件怎么看?"省长很不高兴,就斥责这位女记者,认为女记者"这样的提问不对",并问女记者是哪家媒体的.声称"我要找你们的社长",并拿走女记者的录音笔,看看录音笔里究竟是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频 《编辑学刊》2001,20(1):28-32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是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其杰出意义一在开创"大系"出版体裁,二在以编辑手段系统整理五四文学成就,功不可没.对其成因,对其内在构成与特色,却一直未见专文较深入地解析.面对这座丰碑,抬头仰望了鲁迅、茅盾、胡适、朱自清等大师后,不由得低头沉思:<大系>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其选编者是当时最优秀的文化精英,名家编名著,大师选名篇,<大系>理当不朽,那个不朽的编辑群体奠定基础并建造了这座高质量出版大厦.  相似文献   

6.
"去年母亲节刚过,汶川大地震撕开一道深深的伤口,教以万计的母亲,失去了她们的孩子;数以万计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母亲.又一个母亲节悄然而至.为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为那些失去母亲的孩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为帮助灾区母亲圆梦,<楚天都市报>推出"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重回震区,寻访那些在灾难后仍乐观生活下来的坚强女性.本文以该报"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力图颠覆和修正传统的"女性刻板印象",展现新时代女性特质,还士性一个真实的形象与风貌.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学>月刊1964年曾改名为<收获>,这是借用了早在1960年就停刊的老<收获>刊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收获>又停刊了.后来,编辑部所有工作人员均随上海作家协会一起被"砸烂",离开了巨鹿路675号,有的下厂、下乡、到中学任教,有的留在干校继续修补地球等待安排.  相似文献   

9.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0.
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湖北省某农村一个破落知识分子家里还保存着一个书柜,书柜里保存着残缺不全的一些古典书籍,有<大学>、<中庸>等教科书,有<三国演义>、<镜花缘>等小说.一个对人生尚处混沌状态的少年视这个书柜为珍宝,每日盘点着.他刚刚在私塾里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学而>(<论语上>),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对于他是多么困难.他以逢人"问字"为途径,硬啃着那些骨头,毕竟所得不多.但是"求书若渴"这条根却埋在他的心底.后来,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个少年"问字"的故事,成为乡下的一种美谈,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书、读书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花喜露     
花喜露,原名花禧禄,字灵莎,曾用笔名田贲、黑田贲夫、山川草草、王瞻.满族,姓伊拉里·华色.1913年2月2日出生,辽宁省盖州市(盖县)人.1934年任盖平县归州优级小学教员,1936年创办了"鲁迅文学研究社".出版了<行行>、<星火>等地下刊物.1940年参加东北青年救亡会.是东北地区著名诗人,散文、杂文作家和小说家.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提出问题     
<读者>2000年20期有一篇<学会生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英国当代学者戴维·洛奇的<小世界>被文学研究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戏仿"寻找圣杯"的故事结构,展现了西方的学者们的世俗化旅程.在2007年1月10日该书的座谈会上,作家李洱唱出反调,他说<小世界>对中国作家来说"意义不大",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进退维谷,一些中国作家同类作品处理的问题比戴维·洛奇处理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创作的空间更大.  相似文献   

14.
崔恩卿最近出了一本诗集和一本画集,<信报>刊登了一篇特别报道"一段报业佳话",正是关于两部新作的讨论.画集叫<崔恩卿心画>,诗集叫<渔者心曲--崔恩卿报业诗话>,他在自序中写到:"时过境迁,回头看看这些‘白纸黑字',那些已成‘陈迹'的情景又浮现出来.情境之中,也还有些回味."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民生新闻脱胎于央视<东方时空>那个著名的小栏目"百姓故事",也有人认为2002年元旦开播的<南京零距离>堪当"鼻祖".而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地都有一些舆论监督类栏目出现,它们不同于后来<焦点访谈>的工整、严谨,反而是画面粗糙、脾气火爆,经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许可以把那些初级阶段的摸索,称为民生新闻产生的铺垫.  相似文献   

16.
<工人日报>2007年8月17日在题为<关注网络民情,贵在关注民生的责任>的社评中写道:"热衷于花拳秀腿表面文章,他又会多少心思去关注基层正面临什么困难?"  相似文献   

17.
"名正言顺"的种种误用 "名正言顺"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名分或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办不成.后来就用"名正盲顺"指做事名义正当,有充分的理由.例如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18.
"你们文盲吗?上面明明写着女浴室,不认识字吗?"配着这段现代感十足的嗲语,画面上的两名年轻女子手捂酥胸头发凌乱,旁边则是两个男子抱头鼠窜,这样的画面和语言,你以为会出现在什么上面?国庆节刚过,在一外贸公司工作的赵女士找到笔者,指着这样的画面和语言异常气愤地"请教"笔者,她手中拿着的是一套崭新的<秀逗古诗>,文前的语言和文字就是这套新书第2分册87页上的,"秀逗"的是唐朝诗人李贺苍凉遒劲的名篇<南园>.  相似文献   

19.
马国亮 《出版参考》2004,(35):54-55
从三十年代初期算起,最初为<良友>画报写稿的是老舍先生.第一篇的作品是一首勉励青年的诗.后来陆续写过几篇散文.众所周知,老舍一向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幽默文章的隽永,更可说是艺坛独步.我们向他约稿时,他总爱问:"你看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便给他出题目.他每次给我们写稿,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协商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正>翻开我们的报纸,尽是些不咸不淡的话。抛开内容不说,仅就话语体系而言,老记者浸淫已久,落笔就成官腔,"指出"、"强调"不仅经常出现在领导活动的稿件里,也会出现在写市民和打工仔的文字里。年轻记者都是些初哥小妹,学生腔浓郁。有时候还胡乱简化,"工作人员"可以简化成"工人","司机和乘客"可以简化为"司乘人员",读完整篇稿子,就是找不到"乘务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生态,是老的不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