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日军攻打上海,文化名人与进步青年纷纷出走,走向武汉、桂林、重庆,走向延安。上海的话剧舞台上,主角们也频频出走,奔向远方。然而,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走,走不了。本文以张爱玲的话剧《倾城之恋》为核心,参照“孤岛”时期于伶、夏衍的以“出走”为主旨的文本,结合当时的语境与战后的二元政治观点,探讨精英与大众、男性与女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注五四以后出现的一批"娜拉型"话剧."出走"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是本文解读的重点."田亚梅"们的"出走",是作为女性解放运动"引路人"的男性知识分子们的现代想像与性别焦虑.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6,(6):70-73
"出走意识"是萧红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的精神基因,对其文学创作的内容选择和审美风格形成影响深远。萧红以"出走意识"为基点,融合其一生漂泊的悲怆、苦难与辛酸经历,在作品中热切关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的不幸与苦难、不堪忍受与希望写进作品,通过描画愚昧麻木、软弱忍耐的女性形象,以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倾诉女性的悲哀。"出走意识"还呈现为萧红作品的漂泊感、抒情风格和语言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前后出现在中国舞台上的爱美剧,由陈大悲等人发起,抨击文明戏的弊端,试图寻找中国话剧新的发展道路,并在当时造成了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的演剧高潮,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中国话剧发展的空白,它在话剧表演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旧杂合,既走不出文明戏的旧框架,又在努力向西方戏剧学习,经过了这个艰难的过渡,中国话剧最终走向相对成熟的现代话剧。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5,(5):52-56
当传统中国遭遇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将向何处去?"寻根文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通过两类人物形象加以阐释:第一类为乡土保守派,他们否定现代文明,甚至以憎恨的心态拒绝一切现代符号。第二类为乡土新生力量,他们或者驻守家乡以现代思维建设乡村;或者以"出走"的形式叛离乡村,走向现代城市。然而绝对保守意味着没路,完全的接纳又变得难以承受之重,"寻根文学"努力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寻求最佳融合点。  相似文献   

6.
2021年5月8日,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新创话剧《师者之路》在上海马兰花剧场试首演。这部话剧以“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于漪为原型进行创作,诠释并传递了师者的精神与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这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从解放后的现实政治条件来看,政治对文艺界尤其是戏剧界过于苛刻的规约是使剧作家集体转向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因。从美学角度来讲,戏剧(包括话剧)本身的艺术特质要求戏剧要保持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即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保持与观众的审美距离。这是戏剧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在严格的政治控制下仍能以现实为直接的反映对象而转向深邃的历史,寻求与当代相通的精神气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曲吟唱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风俗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哀乐,文本中或明或暗地浮动着"出走"意象线索,展现了生命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出走"。出走者空间位置的转移,生命形态的消逝,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等文化层面的反叛和突破以及最后的"出走"结局,无一不影射出必然的悲剧导向。  相似文献   

9.
李彤 《中小学管理》2012,(10):50-52
四川成都市锦里小学(城区小学)与百草园小学(农村小学)是捆绑发展的结对学校。两校的结对经历了深度捆绑、一校两区的行政推动模式,学术帮扶、孕育文化的科研助推模式,精神交融、特色发展的携手共荣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城区小学对农村小学从"抱着走"、"牵着走"走向"看着走",两校从"捆绑"走向"松绑",走向互助与共荣,最终成为了"城乡教育共同体和共荣体"。  相似文献   

10.
杨刚 《今日教育》2012,(12):62-63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离家(校)出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初中学生,当他们的自我意识与沉重的学习压力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并认为学校、家庭均不能排解时,为逃避问题就会离家(校)出走,有的学生甚至身无分文,也会在冲动之下—走为快。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我摸索实践过一段时间,逐步认识到“换位思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十七年"间的满族文学,清晰地带有历史的制约痕迹。业已显示出创作实力的满族知名作家们,囿于当时独尚一尊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刚性原则,只能走在题材选择十分逼仄的道路上。百部并腔绝唱寡,只有老舍,利用有限时机,以个性书写向文艺界清规戒律发起衅战,完成了话剧《茶馆》与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成了满族文学在该过程绝无仅有的独特"族性"书写。回忆起"十七年"的满族文学,人们不能不说,真正做到了在民族文学本质意义上丰沛书写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假若没有老舍的话,满族文学在该过程中特有的"族性"书写,几乎要交白卷。  相似文献   

12.
面对《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后留下的巨大问号,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曾作出并一直延续着种种不同的猜测。在我国,鲁迅出于个人本位主义立场,指出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出路,明显体现着由"启蒙"到"立人"的文化指向。胡适基于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指出娜拉"救出自己"、走向个性解放的出路,演绎的是"健全的个人主义"的文化逻辑。郭沫若以理想的社会本位意识为旨归,指明娜拉走向革命的出路,是对易卜生的"问号"作出的经典性回应。他们指出的不同出路,都是不同文化个性和文化选择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四川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万科分校在与本部捆绑发展的七年时间里,走出了一条"入链—松链—脱链"的道路,由最初被本部"抱着走",实现高起点规范办学;走向被"扶着走",通过融合文化、融合培训、融合课堂等,与本部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并最终"放开走",建构分校自己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在课改中积极进行"深度对话研究",实现名校帮扶后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理应自觉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道路"教育,促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中国道路"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应是: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引导学生明确"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运用系统思维与立体思维,引导学生领悟"中国走开放发展道路"的逻辑正当性;立足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走合作发展道路"的时代契合性;从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维度,引导学生确立"中国走共同发展道路"的普遍价值性。  相似文献   

15.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变为"显性课程",表明教育正走在从"不符合规律"到"符合规律"的途中,也是师生素养从"双输"走向"双赢"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秦王朝对大一统政治的探索具有"建制"实践与"治政"实践两大历史内涵。前者以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为根基,以法律制度、经济、赋税及徭役制度等为重要内容,取得开拓性的政治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的制度框架和基础;后者则以事功行为、纵欲主义和法治实践为核心内涵,在维护、实现和扩张极端化的专制君主利益的过程中,形成空前的政治暴政,以致走向颠覆性的历史挫败。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恬静超脱、无涉政治的美学形象,是历史的误解。《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的"人生之问题"表明:王国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首先,他更关注普通人的解脱及"众庶"的教育;其次,以哲学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必然由哲学思考走向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大学生"锦鲤"刷屏现象为焦点,分析其所折射出的大学生社会心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与引导的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靶向推进并促使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走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活动的现代交融性使单一的政治学人性假设无法探讨微观政治活动中的经济因素,新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试图走向政治学去弥补这种缺憾。政治学性"恶"假设中的自利与理性元素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为"经济人"走向政治学提供了人性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使之走向政治学成为可能,但政治学性"善"假设对理想化人格与秩序的追求及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又使"经济人"假设走入政治学后同样会因方法论的单一性而陷入经济学贫困。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巨大变迁是上海近现代都市社会建构与生产的直接表象与现实动力,具有城市文明性质的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与都市生活方式的生成是这一进程的真正完成与最终成果.就城市社会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对迅速集聚、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冲突的陌生人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合理的配置,使他们超越混乱的生存竞争与野蛮的无序状态,在城市空间中形成新型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相对平衡的文化生态.上海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建构是以租界为空间中心、以外侨群体为主体基础而逐层展开的,它们与上海传统城市空间、上海本地居民及中国本土移民的冲突、互动与融合,既真实地记录着上海现代大都市社会建构的奋斗历程,也包含了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与精神气质发生和发展的秘密.上海都市社会建构的起点与基础可以称之为"贫者谄"与"富者骄",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贫而无谄"与"富而好礼".正是在对"贫者谄"与"富者骄"的克服与超越中,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社会的精神性格与文化气质才逐渐培育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