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描绘隐逸生活,《论语》已见端倪,《庄子》又津津乐道。但作为文人自我人生的体验,并独辟文学题材来抒写这种体验,是在汉魏六朝时代才形成一种时尚。这时期的辞赋以隐逸为题材,独具风采,它第一次全面地揭示了隐逸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隐逸文学的成熟。这是因为,隐逸赋家创作了大量地作品,展现出多种类型的隐逸思想意念追求,表现了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同时又积累了隐逸赋创作的独特经验。就这个专题,赋学界目前尚欠系统探讨的专论,本文试图以补其缺。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赋这一文学样式发展繁荣的时期。抒写隐逸题材的赋作,在众多的汉赋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而且汉代的隐逸赋从题材内容到风格,对魏晋六朝隐逸赋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研究者对汉代隐逸赋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汉代隐逸赋的内容、风格特点,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少有涉及;后20年,关于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大大加强,研究的角度和覆盖面较之以前都有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注重研究诗人个体的隐逸思想及诗作,缺乏对这一时期隐选诗的总体透视。  相似文献   

4.
从潘岳,陶渊明的诗文看他们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岳在《闲居赋》等作品中所表达的隐逸志的志向与他的所做所为有一定的矛盾,这引起了后入颇多非议,而陶渊明却与他的隐逸诗文一起为后人所敬仰。本文试图对他们诗文中所透露出的隐逸思想进行比照分析,以此观照汉魏六朝文人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逆反式抒情"是汉魏六朝诗坛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时代浸濡的产物。《文选》招隐诗类和反招隐诗类都是典型的隐逸诗,其手法多运用了"逆反式抒情"。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并揆诸文本,可以看出其对"逆反式抒情"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隐逸诗是我国古代描写有关隐逸文化内容的一种诗体,是从诗歌主题学角度划分出来的。按照诗作具体内容的不同,隐逸诗又可以分为田园隐逸诗、山水隐逸诗、游仙隐逸诗、佛理隐逸诗、吏隐诗等类型。本文从文学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每一类型的代表诗人及其诗作,分别总结出其美学风格特征,如田园隐逸诗之平淡、自然,山水隐逸诗之清新、秀丽,游仙隐逸诗之奇幻、绝俗,佛理隐逸诗之悠远、高妙,吏隐诗之疏放、闲雅。  相似文献   

7.
韩国高丽朝辞赋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高丽朝文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的文化习惯特点,以高昂的兴趣创作了众多汉文辞赋作品,其内容有写景、记事、咏物、抒情、言志,其体式则有唐宋后的律赋及先秦、汉魏六朝的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风格多样而灵活。这既是韩国宝贵的历史文学遗产,又表明中韩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古代隐逸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现代文学中某些作家的隐逸现象和作品中隐逸倾向的分析,尝试建立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以丰富中国隐逸文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汉魏六朝赋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赋承载并阐释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体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宇宙品格和伦理内蕴;从历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又阐释了音乐文化从教化到娱乐、从道德美到艺术美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隐逸与玄学在义理上有共同之处,隐士与玄学人士在“性分”上有共通之处;隐逸诗与玄言诗在自然景物描摹上有异同,两晋隐逸赋与其他赋作皆有一些玄学色彩。  相似文献   

11.
弘一大师作为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先驱者之一,他与闽南因缘殊胜,影响深远。通过考察闽台数十年来弘一大师研究合作交流成果,探研弘一大师人格与艺术精神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现代意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交流的道德内涵、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发扬文化包容优势、推进艺术创新等,期望引发对当下闽台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郭璞是两晋文坛上的一位奇才,历来对他的研究多关注于其语言学成就、生平思想和游仙诗等方面,辞赋研究则相对甚少。通过对郭璞《江赋》进行创作背景介绍、文本解读、艺术性解析,力图对该赋作全面深入的关照,以期在郭璞的辞赋研究方面做一点补充,并希望有助于今后对郭璞辞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非常奇特的赋作,无论其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艺术结构、艺术风格,都与多数人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有别。学界对该赋主题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以为,《闲情赋》恰恰典型地展现了汉赋以来,赋体表现艺术上一贯的本质特征,即似讽似劝,亦讽亦劝,劝大于讽,呈现出"舛互式"的美学特质。《闲情赋》主题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正是赋家矛盾心态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4.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论谶纬学说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谶纬学说所体现出的学理论:天人相应的物感说、引事见世的反映论、咏怀言志的主情性以及神采飞扬的想象等,是汉代学思想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汉赋的内容、艺术形式、美学特征,并促进了小赋体式的形成,显示出了一定的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祭祀活动在长期反复的举行过程中,逐渐程式化、秩序化,并形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泉征文化。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象征性文化精神,受这种象征性文化精神的影响,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就体现出一种泉征性艺术精神,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周代的乐舞艺术上。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周代的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等,也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8.
汉代辞赋的自觉主要体现在:有一批把写辞赋作为终身职业的章之徒,他们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并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章”观念的自觉体现在:“章”及“章”观念的独立,对“章”进行专门的研究以及“丽”的“章”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杜甫长安十年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活之困苦、遭遇之艰辛,使得诗人能够深入生活,奠定了日后成为诗圣的坚实的生活基础;对诗歌艺术的刻苦锤炼,则使得诗艺日益精醇,积淀集大成的艺术素养。这一时期的生活积累、诗歌创作,既是对前期的继承,也是对后来的开启。因此关注此时杜甫诗歌创作,对于理解杜甫及其创作诗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