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历程     
正1900年4月25日—不相容原理发现者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诞生1925年春,一个新的物理学原理—不相容原理诞生了。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但是更让人吃惊的是,它的提出者是一个年仅25岁的年轻人—汉堡大学的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不相容原理是指:一个原子中,任何两个轨道上电子的4个量子数不能完全相同。发现不相容原理让泡利的才华得到了物理学界的认可。1900年4月25日,泡利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知识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89-190
奥地利-美国物理学家泡利(Pauli,Woligang,1900-1958)(邮票PSa和邮票PSb)1900年4月25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泡利是个神童,十几二十岁时自学相对论并为德国《数学百科全书》(其它作者都是当时一流学者),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3.
与普朗克、爱因斯坦和玻尔一道,索末菲是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创始人,是最伟大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创立了著名的"慕尼黑学派",培养了如海森伯、泡利、德拜和贝特等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知名学者,是真正的"大师之师",一生更是创记录地获得81次诺贝尔奖提名,但遗憾最终未能如愿。索末菲承前启后,亲历了理论物理学在德国的兴起和兴盛过程,也目睹了极权统治对科学的伤害。虽然也曾一定受盲目的爱国主义迷惑,但终其一生,历经众多动荡岁月,他还是保持了一位正直学者应有的风骨。埃克特集30年研究精华于一身,穷档案书信资料于一体的《索末菲传》,既体现了时代变迁,同时又具个性特质,内容翔实、视野恢宏,是对索末菲这位无冕之王、大师之师的最权威的传记。  相似文献   

4.
认知科学虽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以"爱智"而自慰的哲学早在千年之前就担起了认知的重任.科学哲学家劳丹以一位哲学家的眼光来审视科学知识的进步性问题,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认知模型,从解决问题的模式到网状模型的提出,劳丹的认知思想逐步成熟、认知体系逐渐完善,本文试图对他的科学认知模型作一次粗浅的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家皮克斯通(John V.Pickstone)是英国伯恩利人。他先学习生理学,后攻读哲学博士。1974年,他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医院史,并在12年后创建了该校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中心(STM)。2000年,他在本校出版了一部名为《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Ways of Knowing:A New 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的著作,翌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再版。该书在出版伊始,就受到英国一些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在该书扉页上,伦敦大学学院韦尔科姆医学史中心的波特教授称赞它"构建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最激动人心的综合"。  相似文献   

6.
"他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为祖国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这是2011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黎家的颁奖词。这字斟句酌的话语,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海归科学家投身科研、激情创造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属马的人,做起事情来很有一点“马不停蹄”的脾气。拿到“金苹果”文库第三辑10本书之后,用了两个通宵,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第三夜精神还是亢奋,毫无睡意,浮想联翩,就信手写了一些读后感。戈革先生是最年长的作者,他一个人就为文库写了两本书《学人逸话》与《玻尔和原子》。我首先拜读的便是这两本堪称杰作的小册子。书中有许多很珍贵的照片和插图(玻尔家的族徽竟是一个“太极图”。),近代物理的各位大宗师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前辈风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周期表第72号元素铪的发现故事扣人心弦。精细结构常数1/137是一个没有量纲的纯数,物理学家沃耳夫冈·泡利被人誉为上帝的鞭子,据说他死后进了天堂之后问上帝为什么上述常数要等于1/137,上帝给他几张小纸片,说“这就是答案。”泡利看过之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原标题为《呈蒋介石总统兼大元帅阁下的报告——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李约瑟在1943年2月来华,组织成立中英科学合作馆,以促进中英科学合作与交流。其间,他几乎遍访中国非占领区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和技术工厂等,对中国科学的整体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应当时政府首脑和中国战区陆空军最高统帅蒋介石的要求,在离华前的1945年冬,他以一份秘密报告的形式,向后者提交了自己对中国科学的批评和建议,分别就"增加政府对科学支持的必要性"、"提高中国科学声望的必要性"、"发现懂得科学的政治领袖的必要性"、"设立一个特别的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和海外留学计划"、"科学社团和其他组织"、"工业机构与工业财富"、"战时中英科学回顾"和"国际科学关系"等九个重大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①本译文即为这份报告信的正文。该信被收于李约瑟让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人员整理的《中国文件集》(ChinesePaper,1942-1946)中,现存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编号JN-C:2。正式报告前有一个大纲和内容简介,本译文略去,文中的脚注除已说明为"原注"外,均为编者或译者所加。付邦红译。  相似文献   

9.
杨义 《今日科苑》2008,(3):64-66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人才辈出。在祖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上,有一个浙江海洋学院,学院里有个数学系,数学系有个副教授,名叫石益祥,他无师自通,创立了宇宙对立统一基本模型,自然形成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宇宙对立统一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复兴整体科学的口号。一个人能创立一门学科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复兴一门科学了,而且这门科学同剖零科学是对立的,或者说它建立在整体文化的基础之上,可说也奇怪,这样的人也居然在中国出现了。石益祥说:"中华民族已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必将带动整体科学的复兴。反过来,整体科学的复兴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地球分为东西两方.东方形成的文化是整体的,西方形成的文化是剖零的,两种文化恰好对立,以西方剖零文化为基础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剖零科学体系,那么,以东方整体文化为基础上也可以形成——整体科学。"他还说:"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车轮在滚动.而始点是地球的东方,后来慢慢转到了西方,现在又开始回归东方。当历史的车轮再次回到东方时,车轮上已经带有西方文化和剖零科学的信息,它意味着东西方文化的自然融合,预示着剖零科学将在整体科学指导下走向完美。"中国人盼诺贝尔奖有近60年历史了。近60年来,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无缘。而石益祥老师却说:"在整体科学的复兴过程中,华夏上空将出现整体科学群星灿烂的现象,诺贝尔奖会以批量的方式涌向中国。就像在剖零科学的阐明过程中,诺贝尔奖涌向西方科学家那样。"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恐怕是令无数学生都"焦头烂额"的一门学科。可数学又无处不在,充满了每个人的生活。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孙文祥就将这个"虐我千百遍"的学科运用得宜,一步步探寻着数学奥秘。坎坷求学路出生于1958年的孙文祥,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农村学校教书,但他始终放不下对知识的渴求,两年后被保送进入河北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数学  相似文献   

11.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一生中有2000件发明问世。仅从1869年到1901年,他正式登记的发明就有1328项之多。在他的发明生涯中,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新的发明诞生,所以,人们送给他"发明大王"的桂冠,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他以超人的勤奋和机敏,发明了留声机、白炽灯等,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深受国民的爱戴。1924年5月,美国选民选他为"全美最伟大的人",美国政府还专门授予他一枚特级国会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这样一位全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大王,也犯过错误吗?是的,他不只犯过错误,还曾固执地坚持错误呢。这里,把他的一次聪明的做法和一次愚蠢的举动一齐介绍给读者,请聪明的读者从对比中吸取教益。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乃是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存在样式,但是它的一种被扭变了的样式.早期海德格尔对科学的这种理解为他后来关于科学的论述奠定了基调.他的这种理解表明:科学的原初动机在于以理论化、客体化的方式,截断实际生活经验动荡不安的活生生之流,从而逃避艰难,寻求安宁.我们应该对此时刻保持警醒,并从科学的起源之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重新审视科学的意义和界限.  相似文献   

13.
王辉 《今日科苑》2007,(19):58-59
流金岁月1937年5月,雷式祖出生于广西南宁。自幼受父亲"科学救国"的思想影响,立志做一名科学家。195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华师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胸怀壮志的雷式祖如鱼得水。1959年,考虑到他的动手能力强,22岁的雷式租被分配到以工科见长的华中工学院。勤勉好学、工作积极的雷式祖甚得教研室主任周玉庭、副主任黄享之的欣赏,被任命为物理教研室教学秘书。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走上讲台。雷式祖也不例外,一年的时间,他把大学4年的物理和数学重读一遍,几乎所有的休闲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第二年雷式祖就正式主讲大学普通物理,后来又主讲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等课程。  相似文献   

14.
正在那五彩斑斓的绿色世界里,他扮演的是一名植物"保护者"的身份。春去秋来,化风润雨,驱虫避害,他和他的学生们,用手中掌握的科学利器,遵循着惯有的自然法则,为植物的健康与安全筑起一道天然的"万里长城"。他用多年的创新、奋斗和坚守,奏响了一曲来自农业科技的精神之歌。1985年的秋,当丁伟以植保系第一名的高分被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时,很多人对他的志愿  相似文献   

15.
一位为中国科学"打工"的外国专家命名了著名的"北京中国人",而他的发现和判断在当时却被认为"胆子太大、证据太少"。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人戴维森·布莱克(DavidsonBlack)被他的中国同行取名为步达生,这个中国式的姓名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给外国人取名的习惯用法。步达生1919年被邀请来协和医学院教授解剖科学。他在教学之余还从事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和古代人骨的研究。步达生在协和真正能够结缘"北京人",要从1926年说起。  相似文献   

16.
刘圻 《科协论坛》2014,(11):33-34
<正>2013年以来,湖北省竹山县科协紧紧围绕"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的工作大局,以"竞进提质,创新发展"为主线,着力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后文简称《纲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形成新格局。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政治保障由于人员变动,竹山县科协2013年一开年就提请县委办、县政府办发文及时调整充实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印发《竹山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并先后两次召  相似文献   

17.
进化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普兰丁格在"第十届中美哲学与宗教学研讨会"(2004年10月,北京大学)上的演讲,主要阐述他对现代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的看法,牵扯到他与几个当今大人物(包括道金斯、丹尼特、E.O.威尔逊等人)的争论.他认为,基督教信念与科学本身(如进化论)并无冲突,而只跟对于科学的"形而上自然主义"解释不相容.科学本身不必预设"形而上自然主义"(不存在超自然),但它确实需要一种"方法论自然主义"(不假设超自然),后者在说明人的特性(如道德原则)时,对相关研究作了一种"条件化限制",因而其结论不能恰当地用来反驳基督教信念.在一种扩大的"认识基础"上,基督教信念包容并且修正了所谓的"西蒙式科学".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他克服了巨大的病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下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就是高士其,天空中有一颗星以他为名。因为引导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他还被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2015年11月1日,是高士其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2015年江苏省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高士其诞辰110周年科普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向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19.
正1959年5月7日,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斯诺(C.P.Snow,显然他不是美国那位到过延安的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两种文化"的演说。不久该演说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单独发行。斯诺所言的"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他当时已经觉察到了这两种文化各自构筑了自己的阵地,互相难以理解和沟通。半个多世纪以来,"两种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越来越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和思考。同时,社会也在寻求一种可以缩小或者拉近"两种文化"的良方。科学史渐渐成了他们  相似文献   

20.
这是以日本大地震等几起自然灾害为起始的一年,也是以"最小类地行星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有所存在迹象"等系列科学发现为结尾的一年,这就是2011年,回首青山,未及入梦,已然要匆匆掠去。近日,美国广播公司(ABC)网站发表了一篇科学评论文章,概括性回顾了科学史上卓越的201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