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媒体人对负面新闻持有偏见,认为负面新闻就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思想下,负面新闻一直是媒体不敢触摸的禁区。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信息透明与公开的程度提高,随着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和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从一些固有的新闻宣传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区分"负面的报道"和"报道的负面",负面新闻有了宽松的报道空间。但是,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婉馨 《青年记者》2017,(11):47-48
最近几年以来,一旦有热点事件发生,国内的各个新闻媒体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的发生经过做出报道.针对一些具有较大争议性的负面新闻,媒体通常采取深度报道的形式来加以呈现,使人们产生了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完全对等的错觉.本文建立在对现有文献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探究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印度媒体不惜借助虚假新闻和炒作负面新闻,一窝蜂地群起攻击中国,尽管中印双方对此多次进行澄清,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本文将从印度官方缘何无力控制媒体言论、媒体缘何自发报道"中印话题"、受众缘何深受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帮助业界人士理解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并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4.
新闻线人的产生丰富了新闻源,弥补了记者不在场的缺陷,为媒体提供及时快捷的报道线索。它不仅突破了新闻信源无偿的观念,突破了新闻制作由传媒包办的观念,而且促进了“三贴近”原则的落实和展开,更好地实现“下情上达”。但是,与这些好处相伴随而生的弊端也不少。从内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线人们所提供的新闻多是负面新闻,多与车祸、火灾等伤亡事故有关。这些事件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它的社会价值是有待思索的。媒体上大量负面新闻的刊登,会使线人简单地将新闻价值定位于此,不利于新闻线人自身素养的提高,而且新闻的雷同会使读者失去兴趣,不利于报纸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快速反应和持续关注是报道突发新闻的基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亟待从媒体获取关于事件的各种信息,这时会出现庞大的信息缺口,而率先填补这个缺口的媒体则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暂的信息稀缺时期获得大量的受众关注。在报道本地突发新闻时,地方媒体因其接近事件发生地而更具报道时效的优势,更适合做填补信息缺口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赵杰 《新闻采编》2012,(3):14-16
我国媒体公认的"负面报道"的概念负面新闻报道的提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是是非非长久以来存在于新闻从业者的争论视野中。学者张威在其著作《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中,曾这样定义负面新闻报道: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  相似文献   

7.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呈现出"扎堆儿"现象,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厦大博导性骚扰女学生、南京虐童事件等,由某一事件引发的对某类事件的争相报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负面新闻报道有积极的一面,但当负面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时,就应该引起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深思。本文从传者、受者、媒介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原因,并对由此所带来的社会传播效果做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9.
媒体的影响力与其产业化进程呈正比关系.十几年来,无论从传播学角度还是从媒体产业化角度,中国的媒体都已成为左右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之一.当今的媒体涉及社会领域之广,涉及社会问题之深,与过去判若云泥.而这种影响力又与媒体的市场化生存息息相关,市场化促使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必然有意无意地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这就使得媒体偏爱报导负面新闻(或信息)的倾向日益严重.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媒体具有天然的话语权和传播优势,这种偏爱负面新闻的倾向不仅会带来相应的负面作用,而且会将这种负面作用以几何级数放大,最终对社会造成诸多隐性伤害.在贫富差距较大,各种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媒体从业者更应当警惕负面新闻对社会的隐性伤害,尽量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陈瑜嘉 《今传媒》2011,(6):55-56
文本首先回顾了去年一系列校园凶杀案的发生及其报道,并以此为例,观察分析这些不正常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随之产生的相关负面新闻报道,从而总结提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传播悖论现象。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反而会增加而非减少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就此,笔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本质,并从媒介和报道本身论述了如何规避此类现象发生的措施,希望媒体在报道时能够更好的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适度报道负面新闻信息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引导舆论与监督职能,本文从"瘦肉精"事件入手,剖析负面新闻报道的特点、积极作用及其发展困境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正确、适度地报道社会中的负面新闻不能仅停留在客观与真实层面,而是要继续思考如何以人为本,将受众的接受放在重要位置,并尽可能还原并传达事件的真相。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分析当下中国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往往更能吸引公众。为了便于受众对报道内容进行归类和接受,负面新闻常常采用标签化的策略。媒体制作的标签和泛化的群体或个人全面评价之间的关系凝固僵化,形成对报道对象的污名化。从标签的制作过程来看,报道者一般先以"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对报道对象的属性进行定性,然后用非常精炼的结构、固定的话语叙述出来,完成标签的制作。标签完成后经过媒体的报道成为社会集体记忆和刻板印象,也成为了社会认知报道对象的框架。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互相"标签化"导致互相"污名化"。同时,以标签去思考,妨碍了受众理性探讨和深入思考,进而丧失理性判断。因此,媒体应该全面系统地呈现事件信息,不要轻易"贴标签";同时负面新闻的报道对象应积极应对,将真实正面信息告知公众。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能否正确有效地应对负面新闻信息,成为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对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和新闻执政能力的内涵解读入手,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二者的良性互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明松  谢立 《青年记者》2012,(35):26-27
微博兴起对军队媒体的挑战微博作为新媒体界的一匹黑马,以其信息传递的便捷高效和超强的互动性,拥有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对军队媒体的冲击不言而喻。全民新闻运动的兴起不断削弱军队媒体"主导式"话语权。突发事件、负面新闻、奇特故事、精彩图片视频等,大多由微博率先发起、炒热,通过高效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能否正确有效地应对负面新闻信息,成为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对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和新闻执政能力的内涵解读入手,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二者的良性互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印度媒体不惜借助虚假新闻和炒作负面新闻,一窝蜂地群起攻击中国,尽管中印双方对此多次进行澄清,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本文将从印度官方缘何无力控制媒体言论、媒体缘何自发报道“中印话题”、受众缘何深受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帮助业界人士理解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并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负面新闻传播越来越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重视,而如何将负面新闻事实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又要使其发挥积极的功能而尽量避免、弱化其消极作用,这就牵扯到负面新闻报道的基调问题和人文关怀问题,本文试图就此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美  胡泳 《新闻记者》2012,(2):33-40
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是对外传播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领域。如何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既是对媒体传播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契机。本文以7·23动车追尾事故为个案,以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对事故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结合的方法,考察两家网站在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方面的表现,借此分析中国对外传播中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媒体建构论为理论框架,对六家报纸2007年太湖水污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消息来源、报道主题、风险归因方式及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如何报道与呈现相关环境风险。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媒体在消息来源与风险归因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均高度依赖政府信源,存在简单化归因倾向;但在报道主题和报道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媒体在政府主导型的报道框架下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宣传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