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史分期三家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当代中国史学界之研究旨趣,半个多世纪以来,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能像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即所谓的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断限问题那样持久地吸引着那么多人的关注,并为之聚讼纷争达六十余年之久。中国古史分期研究的现状,亦不妨以三字蔽之,曰:长、慢、大。“长”,争论时间达六十余年,迄无定论,不可谓不长;“慢”,讨论反反复复,阵营几经变幻,却不见突破性进展;“大”,即研究者彼此分歧很大,且一点也看不到接近之趋势。本世纪五十年代,大体上形成了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魏晋封建说三说鼎足之局面。到七十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前后延续半个多世纪,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史学发展的特殊表现之一。在政治与学术的密切结合上,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可谓是一个典型。研究中国现代史学,中国古史分期讨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可能许多人已经对这个问题不大感兴趣了,然而曾几何时,它却曾经是最为热门的一个学术话题,  相似文献   

3.
在自学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由于学术界对这个课题长期争论不休,迄今未有定论,这就给学习带来了困难。为了帮助同志们自学,本文拟对这个课题的争论情况作一番简要的介绍。古史分期问题争论的由来所谓古史分期,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界限划分问题。这个问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国内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在一九二八年七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中,肯定了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正确的结论,遭到各种反动势力的反对,从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引起了  相似文献   

4.
表文指出,(1)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说”是在民俗学学术背景下提出的.要全面把握这一学说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这一背景。(2)“层累说”作为一种史学方法论。其要义是“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3)“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故事和古史在本体论和发生学上是相通的,最初的历史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4)但顾颉刚先生仅仅满足于提出并应用这种方法,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一方法进行根表的证明。这一理论缺陷导致他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并不总能恰如其分地“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  相似文献   

5.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在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辰 1 1 0周年之际 ,我国学术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我曾是顾老的学生童书业先生培养的研究生 ,毕业于顾老早年曾学习和任教过的北京大学 ,又与顾老同籍苏州市区 ,因此在顾老晚年 ,曾和他多有交往。顾老的学术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 ,成为我学习的楷模。在此 ,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 ,对“古史辨”和“层垒地堆积成的古史”说的认识。第二 ,对顾老开拓的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的认识。第三 ,对顾老奖助后学 ,关怀学术后辈成长的品行的认识。第一 ,顾颉刚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是在 2 0世纪前期提出了“层垒地堆积成…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史分期的一部分,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在目前史学界中,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意见,但商代为奴隶社会一说似乎已成定论,为国内专著和教科书所采用。商为奴隶社会说的一条主要证据,就是把商代的人祭和人殉看成是奴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杀戮。例如,郭沫若先生起初认为商代是金石并用的时代,当考古工作者发现有大量人祭和  相似文献   

8.
一 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是指导数千年阶级社会史研究的基本工具。笔者认为仍应以此为据,着手解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古史分期问题是史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学术界形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就是:(一)西周封建说;(二)春秋封建说;(三)战国封建说;(四)秦统一封建说;(五)西汉封建说;(六)东汉封建说;(七)魏晋封建说;(八)东晋封建说等等。众说纷纭,分歧很大。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各种观点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的转折时期,社会各项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  相似文献   

9.
杨宽的古史分期观经历了两次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的西周领主封建说变为60年代的战国封建说,80年代后开始反思古史分期。1998年《战国史》彻底抛弃古史分期,提出中国历史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其对历史发展的最终认识。就演变过程来看,是从历史的致用转变到求真。无疑,求真才是史学研究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议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皇甫修文中国古代分期问题,争论半个多世纪了。这一争议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起于何朝代──西周、秦、还是魏晋南北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史学界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发展线索没有...  相似文献   

11.
继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之后,徐中舒先生提出自觉将历史文献、考古学资料结合起来,并和民族学资料参互印证的“古史三重证”法。“古史三重证”法的成功实践,使古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不断将中国古史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Z1)
我们就像一颗发出的子弹,射出了就回不了头。——题记夏天就这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没有像往年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时刻保持着那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的惨景。在小学生们的欢呼声中迎来的暑假里,我们过了凄惨但不可以说“不幸福”的一个月(高三补课)。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史分期間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內部進行歷史分期的問題,就这一点而言,我們应該首先把它与目前正在热烈爭論的古史分期問題区別开来。但是,分期问题的讨论,对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編纂和教学工作也能起極大的推动作用,就这一点而言,我們又应該给以与古史分期问题同等的重視。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揭示了中国古史系统的形成规律,即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历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其理论和方法的来源有三:对历代古史辨伪积极成果的吸收;民间传说、故事演变规律的启发;胡适的实证方法和科学怀疑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史学界,商代的“众”、“众人”问题仍然聚讼未决。而弄清这个问题,不仅是研究商代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面貌必不可少的前提,并且也有助于研究夏代、周代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面貌,解决我国的古史分期等许多问题。因此,弄清这个问题在我国上古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必要继续深入下去。笔者试图对这个问题提出粗浅看法,以教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7.
“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或者说“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是欧洲十八世纪后期以来一直引人注目和争论不休的美学命题。严格地说,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和美学史上至少有二千五百年的演变过程。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和拍拉图的学说里就已成为“感觉论”和理念论”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也已明显地蕴含着这个命题。这是因为人的审美意识只能萌发并建立在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和客体,即人和对象的关系,是任何美学思想不能回避的第一个命题。尽管古代美学家没有提出“人化的自然”、“人的对象化”这些概念,但却不可避免地必须接触这个  相似文献   

18.
对长达五、六年之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期,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中曾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初步开展了一些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一是三分法,即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一九一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七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漫长?历史,特别是现实,把这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迫切地要求回答。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遭到了不应有的轻视和冷遇,当然更谈不上正确地予以解决了(或许这也是林彪、“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主义能够一时间横行中国的原因之一)。从建国到文革以前史学界有关这个课题只发表了寥寥可数的十几篇论文,同其它一些史学课题(如古史分期、农民战争等)所提出的论文相比,这个数字几等于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渊源,学术精神,以及顾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四偶像说”的观点,及民俗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分析,试图给古史辨运动一个恰当的定位,以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史辨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