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坤 《家教世界》2014,(10):52-52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 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细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学语文是学生的事,老师的事,学校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当我们由呱呱啼哭到牙牙学语到能够说出流利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谁去学过语文,谁又有语文老师,“语文书”又在哪里?谁又不是在学语文?谁又没有语文老师?谁又没打开过“语文书”?当我们倾听一个人的诉说,当我们沉醉于激昂的演讲中,当我们倾诉自己的心灵,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当我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观点,当我们评判一个人的形象时,难道我们不是在学语文吗?  相似文献   

2.
正冰心曾说过:语文是所有学科之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生活处处有语文,不信,你看,街角、商店、标语……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大到世界宣言、联合公报,小到据理力争、窃窃私语。可以说,生活是语文的起点,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生活有到宽,语文就有多大。我们教语文其实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融为一体,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中,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这正与美国教育家华特所提出的观点,也是一句警策人心的口号: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会真的明白。遗憾的是,我们不能亲身经历每一件事。所以我们只有去读经历过的人所讲述的故事,读他们的回忆,读他们的笔记,从那里感受到一点点我们不知道的生活,体会到一点点他们的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生活对我们教育的意义.它不光能帮助我们实施教育,更是我们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读农谚到写春联,从欣赏卡通漫画到收看电视广告,从游玩山水到体验民俗民风,从听音乐到诵读经典……语文都伴随着我们. 综合性学习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文意识,积极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储备,从语文的角度去分析,运用语文知识去答题.灵活处理,把握关键.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平时仔细观察生活,留心周围发生的事,认真总结积极思考,便能巧妙解题.  相似文献   

7.
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紧贴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停留在课堂里,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文字中,而将生活资源置之度外,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是肤浅的、缺乏灵气的。语文教学只有紧贴生活实际,才能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不少中学生认为打开语文课本才是学语文,提起笔来做练习才是学语文。其实并不是这样。从前人走过的路看,课外语文学习与课内同样重要,它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谁也离不开谁。《课外语文》杂志从这一意义上,确立自己的办刊宗旨,将课内与课外紧紧地连在一起,鲜活地展现了大语文教育的风姿,实为全国同类报刊所独有。这对当前落实新的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青青 《小学生》2010,(3):19-1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相似文献   

11.
作文素材     
《高中生》2008,(17)
话题有人说:"大自然一直在无声地说话,只是我们一直太‘不自然’。我们以非人性的方式生活,伤人伤己却不知,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我们只要多到郊外走走,无目的地走走,不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好,感受到自己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感受到世  相似文献   

12.
话题四:语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语文是生活的。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有人说,语文是快乐的。这里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曲折动听的故事,有诙谐幽默或生动形象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一位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我虽然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但是我一直认为学习语文本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写作中感受到文字的神奇。可如今,我发现我的学生听到语文就头疼,甚至痛苦。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  相似文献   

14.
徜徉书香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生活中,我们呼唤绿色、诗意,而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绿色、诗意的重要意义。如何更轻松更愉快更健康地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品性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更要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知识指导生活,让生活中充满语文的气息。一、在书籍报刊中学习语文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一本本的好书中,我们可以看清社会百态,感受到诗情画意。而且,看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期刊和杂志,因为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  相似文献   

16.
<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没有一个人会一帆风顺的走到头。无论是生活上的快乐或痛苦,我们都要感谢它们;感谢快乐,它使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力量,感受到希望。我们也要感谢痛苦,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坚强,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痛苦过后的那份轻松。生活让我们懂得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者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太多财产,但是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而只有活在今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远离了社会和生活,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而实际上无论识字、阅读,还是习作、口语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有语文.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进行阅读时,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到文本中进行思考,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然后进行思想升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将生活与语文巧妙地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以此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一、"生活化阅读课堂"思想的理论基础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灵感。作者把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润色,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本中  相似文献   

19.
李莉 《陕西教育》2010,(1):69-69
只有把生活渗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才会显示出其生命的色彩,才能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凝练成提升文化素养的过程,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亲切感、趣味性,从而使语文课成为一种高品位的享受,让孩子们喜爱。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联系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格局,要有机引入社会生活之活水。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地指导学生以眼观时、用心读事(物)、以智品文、依情入境。只有这样,才能滋润语文教学之田圃,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