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体观一直同存并行,辞、赋关系也因此显得交缠纠错,扑朔迷离.通过梳理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演变,并重点比较辞与赋在句式与写法上的同异,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楚辞与赋较为接近,辞与赋基本上是同体的;汉代以后随着骈赋、律赋、文赋等相继产生,赋与楚辞渐行渐远,面目迥异,则应当遵循辞、赋异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楚辞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与语词的搭配和使用习惯有关。楚辞之辞乃文辞之意,汉代既已习用如屈原赋等语词,而楚之名与单个作家名在概念上不能并列,则楚赋之称殊为不类,此舍楚赋而取楚辞之由也。楚辞,亦即楚之赋,实为以楚声及屈原为特定指向的多位作家赋作之类称;而《楚辞》,则是一种特殊的屈原集。楚辞之名的出现,不会早于汉初。《屈原列传》好辞而以赋见称之辞,仍指文辞,断非楚辞之省称,亦非所谓与赋并列之文体。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论者,大多仅从楚民歌的角度论述骚体的产生,却较少对骚体的南方渊源作全面综合的考察,而对于骚、楚辞、骚赋、楚歌、楚声等种种称谓的联系与区别,也往往缺乏详尽客观的辨析。本文以楚国特有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民间音乐等方面总体性地探讨骚体体式及其瑰丽浪漫风格的形成;并认为以“骚”代指屈原辞作乃至全部“楚辞”,实起于王逸的《楚辞章句》;骚与骚赋、楚歌与楚声等称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随意对等使用。  相似文献   

4.
“辞赋”即赋.《楚辞》之“辞”非文体名;“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与赋平列;用赋的手法所写之论,通于赋而非赋。故《全汉赋》当收汉人之“骚”,而不应录《非有先生论》。汉人为赋少有序者,所谓“序”,多为后人缀史辞为之。《全汉赋》仍其旧而不加说明,略欠辨正之功。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6.
骚体赋应为骚体诗——为骚体赋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在中国文学史上,辞赋向来都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概念。本来,辞是辞,赋是赋,这二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辞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诗,而赋,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特产,是指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先秦时代是没有辞这一概念的,把屈原等的作品称作楚辞那已是汉代的事了。先秦虽有赋的概念,但那与指文体的赋却有很大的距离。《左传》、《国语》等典籍多有“赋”字,但都用作动词,它们或指诵读前人的作品,如  相似文献   

7.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域不出《楚辞》。就今存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章缘起》内;《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可视为汉代首位赋论家,其赋论散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赋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以“辞”泛指楚辞,以“辞赋”泛指汉初赋作,以“赋”特指楚辞或汉赋之单篇作品,体现了乱中寓整的辞赋观;其二,受“《诗》之风谏”的影响,提出了赋以讽谏的赋用论;其三,兼顾赋之思想性、艺术性,倡导文质并重的赋艺论。  相似文献   

9.
1.“词”与“辞”这两个字(词)在一般情况下可通用。如:辞(词)典,辞(词)章,辞(词)令等。所不同的是:①都可做文体名。但概念不同。辞:汉代常把辞与赋统称为辞赋。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之地而叫楚辞。又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辞。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三言诗或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刘熙载在《艺概》中与楚辞相关的部分作了全面的关照和较为深入的探讨,涉及的内容有:(1)赋品与人品的关系,重点强调了楚辞志真情真,并看中“本色”的质的特征;(2)对楚辞多层面的艺术手法作了概括,比如“精神感情”、“筋节隐而不露”、“回抱法”以及音韵特征;(3)楚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本文在论述方法上,行文简练,要旨突出。  相似文献   

13.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的治学方法郭新和蒋骥,字涑塍,其《山带阁注楚辞》,在清代研究楚辞的著述中,与王夫之的《楚辞通故》,戴震的《屈原赋注》鼎足而三。王氏借阐发屈赋微旨来抒发其故国之思,因其受形而上理论的影响过重,往往忽略屈赋言情娱性的一面;戴氏不事臆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 ,辞赋往往并称 ,或者说混称。这一现象自汉赋产生之日始便存在了。如《汉书·王褒传》 :“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 ,小者辩丽可喜。”《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汉书·扬雄传》 :“赋莫深于《离骚》 ,反而广之 ;辞莫丽于相如 ,作四赋。”后世虽有人加以区别 ,然二体仍难以区分 ,因此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总结说 ,辞赋二体 ,“厘而为二 ,殊多纠葛 ,故多数作者和研究者仍多以辞赋连称或以赋统辞”。这是由于楚辞在东汉逐渐走向式微 ,汉以后的辞赋研究大体是以赋的研究为主 ,于是有关楚辞体的声…  相似文献   

15.
辞与赋     
学界历来“辞赋”连称,但实际上“辞”、“赋”虽指同一对象,二者的涵义却大不相同。称其为“辞”主要是从语言特征上讲的,而称其为“赋”则是从吟咏方式上讲的。“辞”、“赋”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辞”乃经人为加工而形成的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而“赋”则是从“辞赋”的“不歌而诵”的特征讲的。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扬雄好赋与悔赋的探讨,认为雄之好赋出于其对丽辞的重视和讽谏功用的强调;而其悔赋亦非否定辞丽,而是出于他对赋劝而不止和赋家类俳的感语。其辞赋观表现了扬雄重丽主用的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一种体,它富有采、韵节,善于铺陈,兼具诗歌和散体裁的特点。汉朝是大赋的全盛时期。随着汉王朝财富的积累、武力的扩张和国家的空前统一,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帝王的功业、。宫殿的富丽堂皇、统治阶级的声色犬马又给赋家提供了铺陈的对象;同时统治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娱乐,也需要大量辞赋之士,为帝国至高无上的天子歌功颂德,夸豪斗富。于是“赋”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赋体溯源     
《汉书.艺文怎》录载赋包括辞与赋,说明辞赋本属于一体。第一个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用荀卿“赋”之名,屈原辞之实,创汉初骚体赋,枚乘《七发》定汉赋体式。上溯屈、荀之辞赋,根于《易》,宗于《诗》。  相似文献   

19.
以屈原的辞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通过将楚辞作品中体现同种美学意识的词句进行梳理,从而对屈原辞作美学特征进行归类分述,初步分析研究后世对楚辞美学意识的接受。目的是通过梳理材料,加深对楚辞作品深层次美学意义上的理解,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考证工作提供有效的积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对本的编辑,献目录对作品的分类收录以及古代论对体的分类评述等三方面考察,认为赋学与楚辞学自南朝萧梁时期开始分离,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同时,又通过分析楚辞学对骚赋的看法及赋学的“祖骚宗汉”说,认定二学虽分开而并未完全分离,其间自有相关的连结。因此赋学与楚辞学是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两门学问,都是中国学批评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