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一,阴阳理论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旨在丰富太极拳功法理论.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化,其中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是以道家哲学思想为基础,其拳理拳论、风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处处体现道家“依乎天理,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虚静,守寂不争,为而不持”的精神境界及“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的道家风度。道家哲学思想是太极拳哲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很大,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与道家思想的深入有助于对太极拳的发展,有利于将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儒道家哲学思想的独特视角,探讨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同时基于在体育全球化影响下太极拳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提出儒道家思想视野下发展太极拳运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古代儒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一种哲拳,它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以阴阳对立统一、动静相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为主线,吸收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仁爱礼乐"的哲学思想,并以道家的"道论"、"气论"、"反者道之动"等作为太极拳思想认识论的理论根基和重要原则,共同构建了太极拳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关系,对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拓宽太极拳研究领域,构建太极拳体系框架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建军  玉京子 《武当》2013,(7):20-21
太极拳,狭义地说,它是由道家丹士修炼内丹而发展完善起来的丹道动功。广义地说,它是中华五千余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以易、医、武、道为代表的文化技艺的结晶。内具内丹修炼之丹道精髓,外具养生导引健身技击之形义。三丰祖师集其大成,中兴立宗,由道门秘传走向今日之大众。实乃传统文化传承之大幸,中外民众修身养性之福音。内家太极拳以武演道,以道显武,始终贯穿着道家哲学思想内核。即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拳理演化及其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太极拳以道家哲理为基础,其运动形式和功能价值处处体现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无不体现着阴阳互化,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哲学思想渊源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川 《武当》2004,(8):19-20
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老子》、《庄子》、《易传》及阴阳家和道家学说上。  相似文献   

9.
王瑜 《中华武术》2007,(1):18-18
简化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吸收其技术精华而形成的,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欢迎。本文从以下三个技法特点来感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探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德增 《武当》2007,(11):20-21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同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史证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支配。在我们的医疗体育事业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太极拳术。在其创立和完善过程中,就其理论体系来说,它吸收改造和融汇了我国古典哲学中的许多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几代武术大师的勤奋实践和理论概括。终于形成了目前所见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太极拳理论。太极拳理论在我国武林中独树一帜,其丰富、深刻的内容是各派拳术的专业理论无法达到的。它是中华民族一笔难得所的文化遗产,值得整理、探索。太极拳理论的来源是广泛的,但笔者认为对太极拳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太极拳理论的基本精神可追溯到《老子》一书,也就是说,太极拳理  相似文献   

13.
梅应生 《武当》2003,(8):32-34
太极拳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土壤之中,以深厚的道家内涵、奥秘精深的拳理拳法、理想的医疗健身效果,横空出世。时至今日,太极拳流传于世界,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由于诸多原因,具有道家文化现象的太极拳,颇有沦为一般体育运动的倾向,大有惨遭  相似文献   

14.
梅墨生     
《武当》2015,(2):42
梅墨生,男,196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著名武术家、书画家、道学养生专家。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校美术专业。1996年至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2001年起在中国画研究院从事专业创作、研究。武学上师承一代隐逸武师俞敏先生,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百岁中医、太极拳及道家内丹泰斗胡海牙先生等。其中,对道家养生延寿功、道家内功、内家桩功、传统吴式太极拳及传统陈式太极拳颇有造诣。至  相似文献   

15.
张兴洲 《武当》2003,(5):19-20
道家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在道内被尊称为武当张祖太极拳,这套太极拳以意为主,内外兼修,故又称为意合太极拳。合而言之,乃名张祖意合太极拳。它有三部练法(脱胎、易筋、洗髓),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其练法相当科学,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训练相当艰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多少年来,道家太极拳只在道内流传,传二不传三,民间所传极少;又因道家太极拳的密传保守,择徒极严,故历代太极之大成者少也。  相似文献   

16.
北京 《武当》2009,(11):16-18
真正的太极拳是“阳春白雪”,不下些狠功夫是根本得不到其真谛的,不出些血本也休想进入它的殿堂。太极拳是道家养生文化和道家武术文化的产物。从历史溯源来看,太极拳经老子、尹喜、麻衣道人李和、陈抟、火龙真人郑思远、张三丰等历代祖师逐渐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相关传统太极拳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传统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主要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养生学、中医学等其基础理论。传统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定慧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传统太极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众多思想也正是中国炎黄子孙所长期追求与寻找的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传统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深受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练习太极拳,它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8.
虚实是阴阳学说衍生出来的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它时时刻刻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一切事物中无不含有虚实之变化。而富涵中国哲学思想的太极拳,始终贯穿着虚实变化之理。用虚实观考察太极拳拳理与拳法,进一步揭示虚实的辩证内涵及其在太极拳中的运用,对了解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并有广泛影响的拳系。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祛病、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而且还有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功能以及别具一格的技击理论,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植根于传统哲学、医学、拳学等古典文化基础之上,并逐渐形成了融拳、哲、医三理于一身,具有技击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吸收和应用的一些哲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奇光异彩,认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渊源和基础,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它的文化特征,揭示太极拳的奥妙。…  相似文献   

20.
谭大江 《武当》2007,(7):23-24
一、太极拳原本是高级的气功我们知道,太极拳最早诞生于中国道家的内丹养生术,是内丹养生动功形式的一种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