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体育大纲》中指出“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使其有适当的密度和运动量。”身体素质是衡量一个人体质强弱的重要内容。经过训练的人,身体素质水平要高得多。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身体素质好坏与教学质量关系很大。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比较困难。例如在教学挺身式跳远时,立定跳远差的学生大部分掌握得不好,而且身体素质差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内容要坚持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处理这样几个关系: 一、“课课练”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要做到身体素质“课课练”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课课练”与基本教材内容的关系,做到“课课练”与基本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为主要教材服务。我在三年级教学短跑时,发现不少学生步频不够理想,我就采用高抬腿跑、原地后踢跑、后蹬跑等,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次数,这样做既抓住教材实际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运动密度,又抓住学生实际,发展学生短跑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陈雄略  张正中 《教师》2014,(31):37-39
正"课课练"是体育课中预留较短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般的身体素质练习的形式,这既是体育课的一部分,也是对主体教材的补充,自然成为了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课课练"在1987年体育教学大纲中是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列出的,经过1992年、1994年、2000年、2001年等几次课程文件修订后,逐渐淡出了体育的视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至今,在快乐体育,淡化技能教学,轻视体能训练的声音之下,“课课练”已经悄然隐退。而如今面对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问题,专家和体育实践者们都认识到了“课课练”的重要性。认为身体素质“课课练”是有效解决学生体能素质下降问题的策略之一,呼吁“课课练”回归课堂。笔者觉得“课课练”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科学地安排,合理地运用,以达到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在内容安排、时机把握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再次思考。  相似文献   

5.
1.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导学”、“学案”,也不乏让人眼花缭乱的“教材全解析”、“课课练”,为什么还要再推出《语文报·课标教材完全助读》呢?有必要吗?  相似文献   

6.
顾振峰 《考试周刊》2014,(82):123-123
<正>新课改的推广和展开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比较枯燥和辛劳的"课课练"在主、客观上受到轻视。"课课练"是体育课中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之,却不是易事。它需要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方法论。笔者认为课课练要重新回归于体育课堂一方面应继承以往  相似文献   

7.
按照体育教学的规律,根据中学体育新课标要求,依据中学生体质健康实际,提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课课练,并对课课练的优越性、原则、内容、注意事项以及组织教法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课课练”是指每节课都要练习,练习的内容是针对性都很强的基本队列和身体素质锻炼,时间在5~10分钟之间,一般包括队列课课练和身体素质课课练两项内容,本文特指身体素质“课课练”.作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一个载体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能够强化课堂常规,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  相似文献   

9.
马鑫 《甘肃教育》2014,(18):69-69
正体育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能力及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中,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而"课课练"是《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它正好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黄超文 《教师》2011,(31):53-55
一、运动负荷与密度 1.运功负荷 学生在体育课中,承受各种合理教学活动的运动刺激后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程度,称为运动负荷(一般也叫运动量)。上体育课学生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体育课的密度和学生的练习强度两个方面决定的。课的密度,是指一堂体育课中教、学、练等各项活动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之比。学生的学习强度,是指学生在做身体练习后引起的生理机能的反应,目前普遍采用运动后的即刻脉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技校体育课中"结合工种特点进行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技校体育课的"课课练"如何结合工种特点进行教学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情况及学生在课堂练习和活动的效果需要以运动量指数给予客观的评价。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量”是由学生在课堂的密度和运动强度等因素构成,这两者也是为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两大因素。由于运动量的大小与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练习的次数以及学习项目、课的性质(新课或重复课、技术性强或素质性强的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简单地将密度和强度分为弱、小、中、大几个级,两指数均要求达到一定的级段“一刀切”,以此来衡量学生在课中的运动量是不恰当的。如:强度大项目(素质性强的)跑类课其密度则会相对一小些,如果有一个“综合指数”进行评定则较为合理,同时可避免在课堂教学上为追求达到“一刀切”的运动量而破坏课堂教学的结构。为此,对反映体育课运动量指数再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很形象地用“主粮”和“杂粮”形容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的关系。“主粮”必要,“杂粮”也必不可少。但是在众多的“杂粮”中,哪一种才真正适合学生、教师、家长的“口味”?“课课通”、“课课练”之类的“杂粮”, 虽然量大,但营养单一,难以吸收。相对而言,《小学生数学报》算得上是一份营养丰富,易于吸收的“杂粮”。办报20年,《小学生数学报》始终紧跟教学改革,紧贴数学教材,与“主粮”的配合相得益彰。她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佳的“数学大餐”。  相似文献   

14.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实施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反复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和安排课程的密度及运动量,调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教学的宗旨,是为了让学生高效率地学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讲求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量。只要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体育课的教学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体育课的运动量 体育课的运动量是指一次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运动量过大,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有一个适宜的身体负荷量,这对增强体质,掌握知识技能,提…  相似文献   

16.
张伯苓先生说:“不懂体育的人,不应该当校长。”对于体育的认识,我印象最深的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基于这样的认知,增强体质定位成了不少学校体育课的目的,体育课教学强调以身体锻炼为主,选择对增强体质具有直接实际效果的教学内容“课课练”。对于体育的认识,我印象很深的是:快乐体育。基于强调以学生主观感受为中心,不少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赋 《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24-124
目前多数高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主要是以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而编排的,围绕掌握“三基”为主要内容而设置,教师主导体育课的进程:一种模式、一种尺度、统一教材、统一方法;大纲规定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以终结评价为手段进行统一评价;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有近90%与中学雷同,尤其是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在编排上和中  相似文献   

18.
宋成刚  乔凯 《考试周刊》2012,(93):106-106
体育课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体育教学日趋科学化、规范化的今天,体育课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合理安排好大学体育课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当前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有必要提倡在体育课排球教学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身体素质课课练",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素质,使体育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上的“形”是指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神”是指体育课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等等。 以往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重视以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为核心的练习效率,强调严格的教学管理,重视“整齐划一”和“都在活动”这个“形”,而对教学气氛是否生动活泼,学生内在积极性是否被调动重视不够,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神不守舍”的状况。 曾见到这样一个教学场面:学生分几组排队做由套圈、钻栏架、过独木桥等组合而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