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杨波  李波 《科研管理》2021,42(1):47-56
本文将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2009—2017年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汤姆森全球并购和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建立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专利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不同省份企业的创新升级,而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成熟型企业相对于新兴型和瓶颈型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升级的效果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提升市场竞争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缓解融资约束程度和推进价值链攀升四个机制,促进了企业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我国2011—2017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分析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短期来看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长期来看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在进一步分析该影响的动态演变过程后,研究发现,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边际动态影响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在控制行业因素和企业个体固定效应的影响后,结论保持不变。最后,论文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将东道国和企业因素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东道国风险容忍度,伊斯兰宗教文化更加偏好金融风险规避,其风险容忍度较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产生显著差异;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风险容忍度,更有利于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本文不仅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拓展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如何以经济合作促进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的研究,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竞争力评级,着重对江苏省与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研发合作与学术研究合作两个方面进行项目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思考了近年来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实践做法,为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13-2017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从东道国特征视角研究了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多种逆向创新溢出渠道促进中国企业创新,其中外围技术剥离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大,研发成本分摊渠道次之,研发成果反馈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东道国特征对企业逆向创新溢出渠道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特征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进一步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东道国特征对企业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本文还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但影响程度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胡必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0):1417-1431
基于对江苏、浙江、广东3省10市的实地调查,文章系统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重点打造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通道、大力发展中欧班列、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教育、文化交流等。文章也指出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客观地反映了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发展前景乐观可期;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构建我国与共建国家开放发展大通道、完善国际融资机制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壮  郑鹏  王洁洁  赵月光 《资源科学》2022,44(11):2356-2372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出境客源市场,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动态影响并剖析其作用机制,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理论分析,本文系统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关系,使用2001—2019年117个国家的国际面板和文本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影响,并结合中介效应、文本挖掘与分析、三重差分法、调节效应模型探索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前往参与国的中国出境旅游流,这种影响表现出参与当年的及时效应、较晚参与的红利缩减,且参与国出境市场潜力更大的特点。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参与国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前往参与国的商务、文化及相关旅游活动,存在“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的影响路径。不同贸易和文化实力情境下,由于小规模贸易的经济理性和文化交流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两种机制分别呈现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差异性特征。③“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间存在良性互动,有着交互促进的正向影响。本文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欧班列开通能否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技术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8年25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平均提升了9.81%;异质性检验发现,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且集中在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通过城市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等渠道推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拓展性检验发展,中欧班列开通并未引致开通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创新资源虹吸效应,而且中欧班列开通对省内地区和省外邻近地区产生广泛的创新效率溢出效应。本文揭示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推动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的科技战略规划,建设国际科学组织、科教合作中心,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人才培养平台、服务民生、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等科技创新与合作已取得相当的进展与成果。然而,新时期“一带一路”在科技创新领域还面临顶层设计与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合作的模式与深度还需提升、专业人才较为短缺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合作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与合作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指出了新时期“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以期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面临挑战的解决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利用A股上市公司数据,视“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本文构建了PSM-DID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价值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能显著提升企业价值,政策效应于不同地区与行业而言具有异质性,具体时间节点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企业价值的促进效用上具有部分遮掩效应。基于所得结论,结合“一带一路”发展要求,本文提出企业要结合实时发展契机量体裁衣来规划“走出去”战略,同时政府需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以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控股权性质差异视角,本文首先理论分析金融错配对国有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及其模式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缓解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时的政策效应;然后再以我国A股市场2012—2019年期间上市企业为样本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金融错配有助于增加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但它在降低民营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同时,会严重阻碍国有与民营企业原始发明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补贴能有效缓解金融错配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与原始发明创新能力的不利影响,并对其研发投入产生正向“挤入效应”,但它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政策效果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原毅军  于长宏 《科研管理》2019,40(8):135-144
本文从研发效率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RD结构①的决策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发现:研发效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RD结构的改善,而企业内外部创新条件的改善将会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企业RD结构的影响。利用DEA方法测算企业研发效率并基于动态GMM方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效率的提高对企业RD结构的改善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强度和所获得的政府支持等创新条件的提高对RD结构不仅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还通过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RD结构的影响从而对RD结构的改善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庄玉梅  王莉 《科研管理》2022,43(3):46-54
   为探索驱动科技企业高质量技术创新的路径,本文基于三维战略观阐释了企业在行业、制度、资源等因素联动影响下的创新战略和研发投入行为,依据组态逻辑建构企业技术创新与其前因要素的研究框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对289家中小板科技制造企业的检验表明:(1)行业竞争和技术、政府财税支持和企业研发投入以差异组态方式驱动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2)资源视角的驱动路径包括企业资源主导型、政企资源协同型和政府资源主导型;(3)相比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对技术创新更具激励作用;相比于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价值对技术创新更有吸引力。本文验证了驱动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等效组态路径和多元资源主体,明确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前因要素存在的差异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凡  代永玮  张迪 《科研管理》2022,43(3):125-133
    创新绩效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基本构建了内部知识创造系统、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研究框架,但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并没有包含企业出口要素。本文尝试以中国209家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外部知识获取系统中纳入出口要素,拓展构建了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发现吸收能力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绩效,还在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出口活动与吸收能力之间同时存在“自我选择”与“出口学习”效应;研发合作、吸收能力与出口活动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政府补贴是国家引导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2年至2016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时滞性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揭示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企业产权异质以及地域特征对上述关系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vs.非东部沿海地区)和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且完全通过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而传递。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为新能源企业合理利用政府补贴、调整研发投入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新链视角,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多重路径,创新投入和成果产出在其过程中分别发挥中介作用,且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进一步,从信号机制、杠杆机制和触发机制三方面,揭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影响企业创新过程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在创新投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信号机制激励外源融资进入创新链,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在成果产出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挥杠杆作用,撬动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出;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否能触发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认定质量是关键情境变量。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