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3.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息,有时搞点征订工作吧,为什么还要我缴那么  相似文献   

4.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6.
有些人对基层通讯员总是有一种“写稿是为了挣稿费”“写稿影响工作”的偏见。浙江省台州地区农行各级领导为了树立“写稿也是工作”、“写稿光荣”的正气,带头组织和撰写稿件,激发了广大通讯员写稿积极性。温龄县农行行长张普栓、三门县农行  相似文献   

7.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基层工作,平时多与记者打交道。大多数记者能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基层工作鼓与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但也有极少部分记者时不时来“骚扰”几下,给基层工作增添麻烦,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一是“合作记者”。这些记者对基层很“热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基层一次,但采访不深入,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写稿时自己不动手,“请”通讯员写个稿子,自己在上面稍加改动,就算完成了差事。个别记者甚至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通讯员来稿上随便加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位通讯员不高兴,这些记者就会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想在报刊上露露脸,就得听我的,否则就封杀你。二是“广告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记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把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放在一边,在采访的同时,不安分守己,干起了第二职业,变相拉广告。他们把新闻当做跳板,搞有偿新闻。不论稿件质量如何,只要你出钱,稿件就可以上报刊。你钱出得多,不仅在稿件篇幅上可以商量,而且在文章质量上多加“润色”。三是“官员记者”。有的记者摆错了自身的位置,总喜欢将自己当成“上面的人”,不仅有官气,而且官气颇浓。基层有什么活动邀请记者,先要打招呼,来去小车接送,住宿时图享受,爱蹲宾馆,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特克斯县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少数民族通讯员,成效喜人。1993年全县被采用稿件2030篇次,其中少数民族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占到54%,全县上万元新闻奖金,少数民族通讯员拿到半数多。 过去,特克斯县少数民族通讯员写稿很少。自1991年开始,县委和政府重视加强培养少数民族通讯员的工作,除了每年举办一二期新闻培训班外,还制定了新闻报道奖励办法,成立了新闻协会,采取结对子的传帮带的办法,鼓励县上的记者和老通讯员带“徒弟”。通讯员成绩突出的,除受到奖励外,还优先被县广播站、电视台聘用。至今全县已先后聘用6名少数民族通讯员担任记者。同时,还提高了稿费;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通讯员,也能收到一些稿费单,这些稿费单,大致有三类:一 类是光寄稿费,连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不注明.第二类是稿费寄到,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注明.第三类是稿费寄到,除注明发表的时间及版面外,并留言:欢迎您继续为本报赐稿,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当我收到第三类稿费单时,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这两句留言,缩短了报刊和通讯员的距离.其实作为报刊在稿费单上写下这片语留言,并 不费很多事,却让通讯员感到温馨,受到鼓舞,能 激励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 更加勤奋.  相似文献   

11.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12.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曾经是各大报社、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骨干通讯员、专职新闻干事(通称“通讯员”)无不发出感叹:现在报社电视台记者的稿件用用不完,根本不会用通讯员的稿件,通讯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面对广大通讯员的疑惑和不解,曾经干过多年企业报编辑记者、对外新闻干事、报社记者编辑的我,对此问题倒有几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通讯员要认清媒体新时代通讯员是什么?如果你问起年轻的记者编辑,恐怕十有八九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  相似文献   

13.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同,一个业余通讯员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能多一点“产出”的通讯员。首先得思想坚定,其次要摆正位置;第三,对可能的嘲讽要不屑一顾;第四,要讨得家人的不那么反对,像我爱上爬格子,不仅帮不了妻子做家务,而且连孩子的功课也不能很好地关照过问,而且有时一些稿子发了,连邮寄费都补不回来,像我在中央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些宣传分局或公安处做出成绩的稿件,就收不到稿费(因为这类稿件一般就不寄稿费),再说,我还常常让妻子帮我寄发,少不了花费精力,但好在妻子还能理解我,没撕过我的稿子;第五,要…  相似文献   

15.
每月初上,我就天天朝邮电所跑,打听陕西《新闻知识》寄来没有。前年,初学写稿,写了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单位同事给我编了个歇后语:“张记者,不简单,一年写稿百十篇,一分稿费没见到”.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  相似文献   

16.
有些通讯员队伍的稿件,尽管写得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文笔也相当流畅,但如果仔细一看,则美中不足——不是这个地方有错别字,就是那个标点用得不正确,等等。这些同志或许会认为,稿子有点小缺点无关大碍,编辑会斧正的。这种把“文病”甩给编辑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一些通讯员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想法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与编辑将心比心。编者们每天的工作量本来就很大,通讯员们如果把“文病”甩给他们,势必会给编者们增添更大的工作量。编辑一旦没注意漏下了你文中的小毛病,就会影响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二是有些通讯员还没有理解“好…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稿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深入基层加工后登载,他庆幸自己的稿件见报,但也感到很自卑,搞了这么多年的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没长进。我在安慰这位通讯员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深有同感。记者不厌其烦地帮助通讯员改稿,并深入一线挖掘素材重新写稿,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如果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稍加“润色”,形变质不变,并无出新之处,这种“熟饭炒着吃” 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干,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细细品味这几句话的含意,深感作为新闻机构的“编外记者”——通讯员,对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实,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十多年前,当我成为绵阳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当时为四川农民报)等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时,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但是,通过十多年学习新闻写作的实践后,我才越来越觉得我当时高兴、自豪得太早了。事实说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成就的通讯员,并不容易。十多年来,虽然我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有4000余件见诸于报纸、电台和…  相似文献   

19.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农村妇女,1985年以来,利用业余吋间学写通讯报道?改昀?先后发表稿件300余篇。被县、市评为优秀通讯员。这几年,我也深深体会到,当个女农民通讯员的难处,我上有80多岁的公婆,下有幼小的孩子,从繁重的家务中挣脱出来串机关、走学校、跑农村采访写稿,破天荒的行动在乡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流言蜚语讽刺打击接连袭来,“农村妇女当记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家中也给我施加压力,把写稿用的桌凳搬走。然而,我没有搁笔不干,反正自己有主心骨,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