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猫就是猫     
看这题目,也许您会说:“猫不是猫,难道是鼠么?”如果您真这样说了,那么您的想象力绝对可以打优秀分,因为这正与明代刘元卿的一则寓言不谋而舍。刘元卿《应谐录》载:齐奄家畜一猫,自以为奇,便号于人曰:“虎猫”。有客说之曰:“虎诚猛,然不如龙之神,请更名为‘龙猫’。”又有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龙升天须云,是云胜于龙,宜名‘云猫’。”又有客曰:“云霭蔽天,风倏散  相似文献   

2.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3.
【伏猎侍郎】fúlièshìlán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严挺之传》:"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伏腊:古代伏祭与腊祭的合称,泛指节日。唐代户部侍郎萧炅在读《礼记》时,误将"伏腊"读为"伏  相似文献   

4.
写书撰文等脑力劳动,和做工耕田等体力劳动一样,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今天称之为“稿费”或“稿酬”,古时有时称之为“润笔”。《隋书·郑译传》:“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润笔”一词。但作文付酬并不始于隋代。宋代王楙认为始于西汉,他在《野客丛书》卷十七中说:“观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此风西汉已然。”清初的顾炎武认为王楙的论证不  相似文献   

5.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贿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相似文献   

6.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报纸传播与说书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梅 《现代传播》2004,(1):135-136
一、报纸 :新闻传播唐代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 ,报纸的出现开辟出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史。中国最早的报纸 ,通称为邸报。其名实关系须稍事分疏。关于汉代有无邸报 ,人们还有争论。窃以为虽无实物证明 ,但邸报之由邸发往藩的发行途径、传送情报的性质是与后来成熟的邸报完全相同的。唐代的进奏状起初也是只给自己的主子看 ,说进奏状是报纸 ,则汉代的邸报也该算报纸。反正都与现代大众传播的报纸不同。但现存的第一张报纸 ,还是出现在唐代。邸 ,本是战国时诸侯国在京师的客馆 ,在古汉语语境中 ,它还有王侯府第、旅店、茶馆酒店诸多意思。报 ,则有宣…  相似文献   

8.
我有位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浏览报纸。一日,陪他到报摊挑选报纸,有的他爱不释手,有的他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讨厌那几份报?他说:“这几份报‘看人下菜碟’,太势利眼!”我是搞新闻的,很有兴趣听他对“势利眼”的解释。他边走边罗列了“势利眼”的种种表现。我归纳起来,主要“症状”是:一曰嫌贫爱富。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左一篇通讯,右一篇专访,篇幅长似“床单”;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则连一个“豆腐块”也舍不得。二曰  相似文献   

9.
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上海市税务部门严肃处理“傻子瓜子”经营人年广久偷税漏税的消息,并发表短评指出:“‘傻子’不傻,而且很刁。”接着又看到上海的报纸报道“傻子”偷漏税的数目,比人民日报揭露的还要大。关于这件事,我觉得同一些报纸宣传不无一些瓜葛。所谓瓜葛,不是说新闻界的人和“傻子”有什么经济上的牵连,而是说有些报纸对  相似文献   

10.
西山一带自明朝中叶便传闻有安葬建文帝朱允炆的所谓“天下大师墓”一说,如《长安客话》中曾引用了明代学者王在晋的观点:“建文墓在西山。闻嘉靖十五年九月,圣驾尝幸此。”又如,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景泰陵)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师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纪称建文自滇还京,迎入南内,号曰老佛,卒葬西山。”再如,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写道:“建文帝葬处,距景帝陵不远,石碑题曰:‘天下大法师之墓’。”其后诸多北京志书中也沿袭此说,似乎是言之凿凿、铸成铁案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1.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12.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早的报纸始于唐代,然而其内容都是由内阁统一发布的消息,进奏官们照抄照发,称不上新闻记者。最早的“新闻记者”是宋代的内探、省探和衡探。内探是专门打探皇宫消息的人;省探是打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新街口一个报摊,一位知识阶层模样的中年人,手指着一份报纸,向卖报人发泄不满和愤慨:“看看,又都是些‘某’字,新闻里都是‘某’字,还要记者干什么?让记者都下岗去吧!”人民网的评论问道:人物、时间、地点,这些新闻要素都以“某”字代替,这样的玩意儿还配称新闻吗?  相似文献   

15.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6.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17.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  相似文献   

18.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  相似文献   

19.
张晓坚 《今传媒》2005,(9):31-32
江苏某早报新一轮改版,在“改版宣言”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心动不已的、颇具煽情意味的话:“挥刀割断传统‘街头小报’的精神脐带,用‘都市大报’嘹亮的啼哭叫醒六朝古都活力的清晨。它艰难但却是勇敢地扬弃‘街头小报’的习性:浅显却缺乏深度、平实却缺乏权威、通俗却缺乏品位、公众却缺乏公信。它艰难却是决绝地张扬‘都市大报’的品位格调,浸润人文精神,珍视报纸的品位;力戒媚俗、煽情、炒作、虚假、浅薄、浮躁等大众报纸的‘通病’,不迎合低级趣味……”然而就在当天的这份报纸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敦煌壁画惊曝飞天变性内幕”、“…  相似文献   

20.
唐代张彦远说:“顾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