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小村庄由最初的“美丽”到因为村民滥砍乱伐而使“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直至“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小村庄“在咆哮的洪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名师讲坛     
大江健三郎,日本作家,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5年生于日本爱媛县的一个森林村庄,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在读期间即以《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等一系列短篇登上文坛,并于1958年以中篇小说《饲育》获得第39届日本纯文学大奖“芥川奖”。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有幸听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一堂课,他上的是人教版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课文《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靳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分别提出了“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人类应该怎样做”等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层层导读,步步推进,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  相似文献   

5.
<正>小朋友,我们又见面啦!这一次,“小书虫”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稻草人》。他住在叶圣陶先生创造的童话故事村,里面有好多村民(故事),其中《稻草人》最出名,所以这个村庄也叫“稻草人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拥有一个神秘身份,那就是“预言家”。你可以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以及角色接下来的对话等。怎么样,大家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呢?那就让我们带着猜想来参观吧!  相似文献   

6.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描绘了西部山村黄沙梁的荒凉与静谧,在村庄意象中隐喻出其对生命荒凉的恐惧。在“故土”空间结构中,作者为荒芜而焦虑,体现出对生命与精神的一种哲思,这种哲思的起点是村庄即将崩溃,人的精神又时刻处于“流浪”状态。刘亮程在想象中不断追寻心灵的栖息地,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原野     
母涛 《四川教育》2001,(4):40-40
问(综合渠县三汇镇一小周极星、西充县垭乡阳山岭小学李国都、屏山县富荣镇中心校肖旺东、巴中市三河场镇中心小学朱光俊、什邡实验小学苏麓懿等来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地方用词不妥,比如“毛主席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一句中的“更加”应该去掉;小语第三册中《秋天》一课中“黄澄澄”注音为“huāng bēng dēng”,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查不到;“俩人”的用法究竟有没有问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应该怎样分段才正确等等。  相似文献   

8.
《四川教育》2001,(4):40
问(综合渠县三汇镇一小周极星、西充县垭乡阳山岭小学李国都、屏山县富荣镇中心校肖旺东、巴中市三河场镇中心小学朱光俊、什邡实验小学苏麓懿等来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地方用词不妥,比如“毛主席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一句中的“更加”应该去掉;小语第三册中《秋天》一课中“黄澄澄”注音为“huangdeng deng”,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查不到;“俩人”的用法究竟有没有问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应该怎样分段才正确等等。 答(主持人 特级教师吕谦):常常收到老师们给“…  相似文献   

9.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变化”,由两篇主体课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黄河象》和两篇拓展课文《楼兰之死》《中国一日》以及课文后面的“综合活动”组成。《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深圳特区为例,用前后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1.
钟岸 《中学科技》2013,(7):54-56,F0003
背景介绍 说起经典的动画片《阿拉蕾》,相信各位同学都不会陌生,作者鸟山明在作品中虚构了远离城市的偏僻村庄“企鹅村”,村中有一名自以为是天才的则卷千兵卫博士。他想制造一个和真人一样的机器人,故此就诞生了主角“财卷阿拉蕾”,从此一系列荒诞、有趣的故事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2.
宕子 《教育》2010,(1):5-5
《教育》2009年8月上旬刊的“海外”栏目,介绍了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曾经写过的一本书,名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给孩子一把铁锹》)——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努力,其实她说的是,培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当心儿童阅读口味"快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个故事耐人寻味:1918年2月14日,英军第60师奉命进攻杰里阔,欲将土耳其人从约旦赶出去。途遇一很高的石头山,山上有一个叫“蜜抹”的村庄,土耳其人盘踞村中,凭借险要的地形顽强抵抗。师部派出一个旅的兵力攻打山头,要不惜代价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有一个熟读《圣经》的少校,一听说“蜜抹”这个村名,马上联想到很可能就是《圣经》中提到的“蜜抹”。他马上拿出《圣经》,果然在“撒母耳记”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里找到了。《圣经》记载: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以及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小阁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在蜜抹安营……有一日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说,我们不如到非利士人的防营里去。  相似文献   

14.
刘亮程,新疆诗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在新疆的黄沙梁精心地耕耘,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林贤治称为“90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作家”和“乡村哲学家”。在而立之年,刘亮程用他那敏锐的感悟能力,道出了对生存和文学的独特理解。《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表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纯朴的生命存在方式。村庄上的劳作方式也是纯朴的,透露出一种原生态的美,犹如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畔”。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在那牛哞马鸣驴嘶的交响乐中,刘亮程对动植物特别地友善,对农具特别地热爱,他总喜欢扛着“一把铁锨”走在“一条土路上”作…  相似文献   

15.
王梅艳同志在其《数字的借代)(见《语文知识》1995年第2期)中列举了数字借代的几种类型,其中说道“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的‘七斤’、‘九斤’都代具体的人”,并以此作为数字“与量词结合代本体”的一个例证。对此我不敢苟同。原因如下:首先,“七斤”、“九斤”都是人名。《风波》中分明写道:“这村庄  相似文献   

16.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分别提出“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人类应该怎样做”等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层层导读,步步推进,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请看靳老师教学第一个问题的课堂实录片断:(一)(靳老师板书课题时故意丢掉“这样”一词)生:老师您把“这样”两个字写掉了,题目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师:对不起,老师写错了,老师把它改过来。你真细心!你勇于指出老师错误的精神特别可贵,谢谢!(说完,靳老师毕恭毕敬地给这个学生鞠了一躬)(二)师:我们把课题…  相似文献   

17.
看《当代》     
上期《当代》没有推出长篇,本期却推出了两部。孙惠芬的《上塘书》(长篇)写的是上塘这个村庄,各个章节从地理、政治、交通、通讯、教育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一个村庄整体的生活状态。每章则分别以上述角度为标题,如“上塘的地理”等,但在这里,地理、政治这样的“大词”并不显得空疏,因为在小说中,这些词联系着这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著名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长篇小说《虚土》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相似文献   

19.
韩爱玲 《现代语文》2002,(12):30-30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课本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墟”字的注释为“集市”,笔者以为值得商榷。《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体现了陶渊明平易淡雅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的应是这样一幅图画:“远远望去,是一片模模糊糊的村庄,从那小村庄里,升起了袅袅炊烟。”这是多么淳朴、宁静的田园风光,正是这种淳朴宁静深深吸引了陶渊明,使他下决心告别虚伪、嘈杂的官场。而如果把“墟里”释为集市里,则顿感嘈杂之声入耳,破坏了这幅画的宁静和谐,恐非陶…  相似文献   

20.
王立辉 《现代语文》2014,(10):44-4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