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史料》2008,(1):32-44
1992年12月,钱锺书先生向中国版权研究会捐款。当时刘果是该会负责人之一。所以锺书先生有亲笔信给他。以下是钱锺书先生的捐款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解读钱锺书私人印章和杨绛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戈革篆刻印章集成》印谱,结合钱锺书、戈革两位先生书信、回忆散文,以及后辈学人纪念文集等相关史料,以时间为序梳理钱锺书与戈革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以赠印为媒的初次来往、80年代以典故为由的深入交谈和90年代以爱好为缘的赠送寿礼等交往过程,梳理考察这段未曾谋面的文人之谊。钱锺书对于用章、收藏的精心筛选,二人讨论学术、谈诗论文、追溯典故的书信,均体现出他对戈革这位后辈的欣赏与认可。二人交往细节也为研究戈革其人其事、研究钱锺书为人处世、治学交友提供一点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代才子钱锺书》,汤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近日先后读了两本传记,《一代才子钱锺书》和《史家陈寅恪传》。对于钱锺书的生平大概说得上是世人皆知,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等多有涉及,然而杨绛的文字虽然才情俱备,却不能算是严格的传记。正儿八经的传记,十多年前就有了  相似文献   

4.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2008年10月,钱锺书先生逝世已近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5.
作家杨绛先生在3月29日致信《中国青年报》表示:“今年2月18日忽见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月16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锺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但不写序言》,令我震惊。我从未见过那位记者,电话都没通过。不知这份报道从何而来。我于当日致电该报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向任何记者谈热门题材‘钱锺书’,我也从未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要求该报刊出更正声明,并向我和读者道歉……  相似文献   

6.
钱锺书和杨绛夫妇在20世纪文坛同享盛名。钱锺书去世后,杨绛致力于整理他遗留的中外文笔记,结集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从中可见杨绛鲜明的编辑理念,即编者对作者"人"与"文"的熟悉程度,决定文集的质量层次;编者对所编辑作品的解读能力、决定文集的精确程度;编者的分类能力和命名能力,决定文集的特色与风格。  相似文献   

7.
198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钱锺书的长篇小说《围城》重印出版后,畅销一时,许多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文艺报》拟请李健吾先生撰文。健吾先生是钱锺书的老友,钱家的常客,更是和郑振铎经手发表《围城》的人。  相似文献   

8.
1989年12月24日,我接到钱锺书、杨绛两位老人在元旦前夕亲手特制的两张贺年卡。简朴的贺卡上用红色透印着“新禧”两个钱老手书和“钱锺书杨绛恭贺”的题签。两贺卡一厚赐给我,一嘱我转赠我的挚友薛进官。在送我的贺卡右侧钱老题写了这么几个楷书:“有昇我兄事业顺遂身心康泰”。  相似文献   

9.
书情书讯     
《听杨绛谈往事》10月8日与读者见面本刊讯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2008年10月,钱锺书先生逝世已近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10.
<正>钱锺书先生贯通古今中外的才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他读书求学时,才智过人;二是他写文章或说话时,妙语惊人;三是成为一代宗师之后,嘉勉后人。首先,他考清华大学,国文和英文得最高分,数学却不及格。这给我的启发是: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上西南联大时,喜欢的课程就好好学,不感兴趣的就敷衍了事,不想做梅贻琦校长要求我们做的通才。钱锺书上课时不大听讲,考试成绩常是全  相似文献   

11.
钱锺书先生与晚辈学生交往时,常以平等的恳切的态度相待。他从不好为人师,甚至对自己真正培育过的学子也不愿以师的身份相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是我北大的同窗,1964年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称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做研究生,所里指派辅导他的导师就是钱先生。水照多次得意地同我说起钱锺书是自己的导师。但钱先生始终不愿认他这个学生。水照在怀念钱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6,(19):40-42
6月优异策划 ☆《杨绛》,《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3期,6月6日 简介:《三联生活周刊》这一策划由《杨绛(1911 ~ 2016)我们仨的世间传奇》《家庭与学校:江南才女的成长》《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归国之后:现实与选择》《杨绛在“文革”:我的堂吉诃德》《用最艰难的学问忘却最深的痛苦》《凭理智来领会世界》等稿件组成,从多个叙事角度、多个历史阶段全方位追忆杨绛先生.这位钱锺书先生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在文字的缓缓流淌中,鲜活地跃然于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4,(3):123-123
著名学者钱锺书一生爱书,读书是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夫人杨绛从1934年以来两人共同生活,经历了六十四年的漫长岁月,最了解钱先生的读书生活。她在《干校六记》里曾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默存过菜园,  相似文献   

14.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历来为国内学界所称道的钱锺书杨绛夫妇"拒绝电视"的说法,其实并非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5.
唐瑛 《出版参考》2023,(2):86-88
中国传统译论不乏经典、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但呈现经验式、话语式等特征,缺乏理论创建意识,因此阐释和转化中国传统译论译思成为当下建构中国译学体系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传统译论当代阐释的典范力作之一,《全译求化机制论——基于钱锺书“化境”译论与译艺的考察》突破了对钱锺书“化境说”及其研究成果的综述、阐释、评价和应用,通过“以钱解钱”与“以钱证钱”相结合、译论与译艺相印证,提出了全译“化境”实质论,建构了以全译事实为基础、以求化原则为指导、以求化过程为导向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深化和丰富了钱锺书的翻译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钱锺书先生与晚辈学生交往时,常以平等的恳切的态度相待。他从不好为人师,甚至对自己真正培育过的学子也不愿以师的身份相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是我北大的同窗,1964年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称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做研究生,所里指派辅导他的导师就是钱先生。水照多次得意地同我说起钱锺书是自己的导师。但钱先生始终不愿认他这个学生。水照在怀念钱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17.
毛志辉 《出版史料》2012,(3):109-113
胡道静,上海人,祖籍安徽泾县,著名的科技史家、古文献学家、编辑出版家,成果卓著,誉满中外。曹聚仁在《胡道静——新一代的学人》一文中,曾将胡道静与钱锺书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8.
周振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著作家.本文以周振甫先生关于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的《审读报告》为蓝本,谈谈编辑如何撰写《审读报告》.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5日下午,百余名市民来到无锡图书馆,聆听了"2007东林学习讲坛"第九讲<钱锺书与无锡乡土文化>,主讲人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  相似文献   

20.
钱穆曾说:“学问之事,贵能孤往。”钱锺书先生则称学问为“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两位钱先生不知道,当下一些做学问者却信奉“有没有新发现先放一边,以偏概全才能快速出位”。新闻报道是一种认知框架的呈现,学术研究其实也类似:预设了一个立场后,就会选择性地寻找数据、文献资料,观点立不立得住不管,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