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是“归化”还是“异化”的过程始终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而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把翻译的发起人要求,译者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要求与期待考虑进去再去谈论翻译的策略则能更好地在具体的翻译情境中使用“归化”和“异化”手段。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极大地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做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所以不易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再思主体间性,作者提出以“生态对话”来概括翻译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生态对话”兼具“生态性”和“对话性”,是以译者为主导的各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4.
杜楠 《英语广场》2024,(11):47-50
在汉英翻译的短语和句子层面,译者利用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手段、思维模式、意象视角、文化承载、思想积淀等方面的特点与异同,寻找语际间的天然“契合”,往往可以融通文字、形象与思想,化寻常为神奇;而利用“偏离”手段,则往往能创造出奇特、清新、幽默等富有张力的表达。基于“契合”,译者可衍生出“循成法”“化用法”“应景法”等翻译策略,而基于“偏离”,译者可衍生出“折中替代法”与“灵感法”等策略。“契合”与“偏离”策略摆脱了词典学意义上的“正确”,通向了“创造性的忠实”。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将汉语的文化词汇“身心和谐”、“天下为公”、“精神文化生活”翻译成英语,这是文化翻译的过程,要求译者正确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翻译。  相似文献   

7.
却正强 《海外英语》2024,(7):28-30+49
政治文献英译能够助力外宣翻译,对权威文本的英译研究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译者提供有益借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译本是国内最优秀译者合作的结果,结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其分析,能够全面了解译者的选择。译者在“求真”和“务实”两端力求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政治文献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欣 《青海教育》2008,(1):51-52
传统中西译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或“忠实”,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译文既要忠于原作之美,也要忠于它的不足,也就是说,原作是什么样就尽可能把它译成什么样。不忠的译文或译者招来的往往是责难,因为“信”可以说是翻译的天经地义,‘不信’的翻译不是翻译,不以‘信’为理想的人可以不必翻译。虽说大家都明白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译者故意添加、删节而导致走样,  相似文献   

9.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各类意义进行了类比性的互动体验,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隐转喻、关联、识解等认知加工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通过对应、增删、置换、转喻、改写等“创”“仿”手段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和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现代的美国读者在熟悉的现实空间中促发了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在时代语境下所生成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1.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看,诗歌“空白”的本质是语言符号所激活的框架默认值。译者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任务,处理好“空白”是译者的一大境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隐藏默认值,让目标读者自己通过填补“空白”发现诗歌的“言外之意”;当“空白”成为障碍时,则需要揭示默认值,明示“空白”,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潘宝剑 《文教资料》2010,(28):38-40
本文从翻译的基本标准“忠实”入手.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分析,采取音译、直译、意译、综合翻译和增词翻译的方法进行汉译,使电影片名的汉译从形式和内容忠实于原英文电影片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新近搜集史料,从目的论视角重寻严复“信、达、雅”之“本意”.“信、达、雅”与“目的论”存在许多契合点.“达”即“达旨”是翻译之目的,是严复三字标准的核心概念,类似于目的法则,是最高准则.“信”,并非全信于原著,而是取信于读者,与忠实法则类似.“雅”即可读性,类似于连贯法则,是服务于“达”的;“信”从属于“雅”.而“信”和“雅”均为译者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某种特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林克难先生提出的应用翻译原则“看、译、写”虽以“看”为首,但译者不可一味以“看”平行文本为导向,而应先在宏观上明确翻译目的,微观上分析目的语读者接受性后才可借鉴平行文本。此外,应用翻译研究只有遵循“专”和“钻”的原则,才能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6.
这是名诗人徐志摩1923年10月30日写下的《沪杭车上》,诗以极为简洁的字再现了匆匆时光的形影、身姿,告诫人们时光易逝须珍惜,催人奋进!全诗78字,其中“一”字就有“七”个之多,连连运用,却没有让人感到丝毫厌烦,反而给人以用词别致,一气呵成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通过对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的两种译文《人生三愿》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分析与评鉴,探究了不同译者在“信、达、雅”理论观照下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9.
该文具体地提出了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望文生“译”现象,对该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办法作了较深刻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待翻译工作的主观态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以近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总结出政治文献中泛义动词结构“搞好”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清晰化动词的译法、动补化译法,证实了政治文献翻译中泛义动词结构突出的显化倾向,同时也进一步证明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