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学术活动的本质及其运行的内在逻辑 “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学术活动则是以专门、系统的高深知识作为工作对象,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作为工作内容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反映着人们探索和发现知识、保存和传播知识的过程。学术活动的内涵注定了其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和自由性特征。所谓探究性,即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学术 ,按一般的认识 ,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活动是对某一学问的系统探索。在高等教育中 ,与教学、社会服务等被规定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 ,就会对大学教师从事学术活动提出一些要求 ,而教师在学术活动中会表现出态度、倾向、特点 ,我们概称为是学术品质 ,即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的、自主的、自为的状态 ,反映着教师对学术研究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是对学术活动的认同意识 ,又能规范、约束着教师的学术活动。一对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品质要求的认识 ,已受到较多的关注。默顿在他的《科学的规范结构》中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  相似文献   

3.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4.
赵祥辉 《江苏高教》2023,(6):109-116
博士生教育正被裹挟于“加速时代”的浪潮中,以“速度”为衡量刻度的“时间”成为一种规训博士生学术活动的工具。文章基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引擎、复杂性时间化的结构引擎、唾弃时间浪费的文化引擎,驱动着博士生的学术活动呈现出加速样态。由加速带来的时间规训力量,藉由各种培养制度塑造秩序、加强规范的同时,亦用各种量化、细碎的指标支配和影响着博士生的学术行为,使其呈现出与学术场域、学术成果、学术行为、学术时间和自我关系的五重异化特征。博士生复归学术本真,关键不在于强调外在强制和功利诱导,而在于他们作为主体如何寻求学术支持、重塑学术精神、确证知识价值,以建构与人际世界、永恒世界、物质世界的共鸣关系,成为掌握学术主动权的“时间主人”。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授的学术生活空间-以蔡元培、胡适与顾颉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国时期蔡元培、胡适及顾颉刚等人的学术经验来看,大学本是为大学教授无忧无虑地钻研“高深学问”而建造的场所,然这一理念并不足以维系大学的存在,毋宁说大学的存在更取决于它能否处理好各种外界的和内部的人际事务。校长与大学教授在落实知识生产计划的同时,始终都在承受大学内外人际事务造成的紧张与压力。人际事务挤掉学术研究的案例时有发生,而那些真正“以学术为业”的教授亦只能在复杂人际事务的重压下艰难地开辟做学问的空间。无疑,正是因为有这类在艰难中仍然坚持求知的真正的大学教授,大学才得以彰显其求知本质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6.
付力 《双语学习》2007,(12M):93-93
所谓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学问、有能力,还应有高尚的品德。因此,在教育中不能只重知识,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做到“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7.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为学问而治学问”,这就是梁启超《清代学术概念》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梁启超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权力主宰真理和正义的严酷现实,他所站到的非政治性立场本身就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概论》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包装的学问》是我研究较多的一节课。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法及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在我看来,《包装的学问》不仅要研究怎样使表面积最小,还要渗透其他如方便运输、促进销售等因素,从而.构成真正的“包装的学问”,而不仅仅是“包装中的数学”。  相似文献   

10.
“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意即把一个真正的人牵引出来、塑造出来。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也有过精辟的诠释,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即教育的本意在于让人成为一个“善人”。这里的“善”不仅指人的学识水平,也包括人的道德素养,而更重要的是指后者。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授活动“集群化” ,是指大学教授彼此联系、密切合作 ,采用“集群”的方式广泛地开展学术活动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科学发展的日益专门化和规模化密不可分 ,它反映了大学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呈现出的明显优势。目前 ,我国大学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平台、规范的制度平台、合理的知识和技术平台以及客观的评价平台 ,大学教授的活动很难真正走向“集群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科研组织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李卯 《中国研究生》2009,(10):62-63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大学的第一要义在于研究学术。大学无疑就是研究高深学问的象牙塔,我们眼中的大学教授也往往被赋予了远离尘嚣的内涵,他们与世无争,他们固守于自己的学术阵地,他们守望着心中的学术明灯。  相似文献   

13.
学报与短论     
以反映学术成果,探讨学术问题、交流学术信息为主的各种学报,无疑对学术论文十分重视,特别是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要“另眼相看”,为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繁荣作出贡献。 学术,指的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辞海》缩印本第1126页)。这就决定了学报及其论文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理论性。学报撰稿人为使自己的学术论文有理有据,在科学实践、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提笔前少不了深思熟虑,精挑细选,挥毫时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中有几篇文言文涉及到“谏”的知识,注解比较简略,一些权威工具书的注解也不全面。“谏”,《辞海》中注解①为:“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就注解看,“谏”所用的方式是“直言”,而从例子看,不能说明“谏”的方式是否是“直言”。其实,我国封建社会里,臣对君、晚辈对尊长进行规劝,使其改正错误,方式不单是“直言”,  相似文献   

15.
一、传统以“学术”为圭臬的大学概念的发展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它的基本作用就被限定为精英高等教育,且是做纯学术性的、职业化的研究,学术活动本身可以为业。洪堡把大学视为纯学术的场所,其中的学术工作与国家或社会的需要没有直接的关系。“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这一理念,在很多美国教育家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它们强调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或者说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所以在现代大学产生以前,以“学术”为抓手,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贯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教学──学术和艺术朱栋培一、学术活动──教学活动在像我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样的崇尚科学研究,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己任的学校里,每年有着大量的学术活动,其主要形式为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学术成果,传递研究信息,促进学校科学研究的繁...  相似文献   

17.
“先生”一词,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为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脑海中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小姐”的称呼,最初是宋代宫廷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妾、艺人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至明清两代,“小…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的科学领域。所谓“课程”,则是指教学的科目。学科是一个认识范畴,课程是一个实践范畴;学科是一个知识体系,课程是一个行为过程;学科主要解决“是什么”,课程主要解决“怎么做”;学科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和学问体系的构筑,课程则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和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唐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注解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注解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笔者认为这两处注解欠妥。 据《史记》中《霍去病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匈奴投降了汉朝。汉武帝把投降的人分散到了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边境上,仍各以其民俗习惯生活,为汉朝廷的属国。《汉书·百官志》记载:  相似文献   

20.
(一) 据笔者所知,在我国历来的辞书上,《辞海》1979年版才第一次把实学列为辞条,并且作了这样的解释:切实的学问。如:“真才实学”(《辞海》1970年版中册,第2326页)。对此,《辞海》引了两条例证,其一,朱熹《中庸章句》引子程子曰:“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其二,《儒林外史》第十回:“但这样的人,盗虚名者多,有实学者少。”显然,《辞海》对“实学”一词的解释,是普通的、一般性的,无论“切实的学问”也好,“真才实学”也好,都可以泛指各种门类的知识,各行各业的人物,各式各样的技巧。在这里,“实学”一词,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概念、范畴。又旧有“明清实学”之说,盖指报对空谈性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