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刘磊 《考试周刊》2007,(36):98-99
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首对西方和中国诗坛造成巨大影响的作品。本文试图从文学评论中的新批评派和神话原型派着手对《荒原》进行解读,并试图阐明艾略特的创作理论与这些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志慧 《考试周刊》2009,(29):34-34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该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丧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人们从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复活的希望。《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本文对该诗以章节为顺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以其现代派诗歌《荒原》(The Waste Land)而享誉世界,他在诗歌中体现的宗教思想更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艾略特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剖析,从宏观角度找寻艾略特一生的宗教探求轨迹。  相似文献   

5.
《荒原》是一首反映两性关系、描写伦敦风貌的"爱情诗"、"城市诗"。《荒原》的写作,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对于生活的失望,体现出了浓郁的"自我情绪"。但是,艾略特在理论上高标"非个人化",在创作中追求"普世化"。为了实现此种目的,艾略特在《荒原》写作中,选择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设定特殊的叙述视角、刻意营造众语喧哗的文本图景、运用互文性写作、扩大诗歌的叙事描写范围。  相似文献   

6.
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开拓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自《荒原》被介绍到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一直未减。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艾略特意欲透过诗中支离破碎的、毫不相关的意象表达战后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和西方文明的荒废。笔者试图综合评述国内关于《荒原》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该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荒原》的叙事艺术未能引起学者们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本文尝试着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荒原》的叙事艺术,加深读者对《荒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艾略特非常注重诗歌的叙述视角,他曾提出过著名"非个人化理论",他强调诗人"我"应退出诗歌,让另一个外化的自我(叙述者)来"表演"诗歌。因此,艾略特在《荒原》中基本上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者,但《荒原》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使用十分复杂,兼容了诗歌中众多人物的不同特质。其次,《荒原》是一部由多重叙述声音构筑的长诗,在其中读者可以听见来自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甚至于不同时空的人物的声音。同时,不同声音之间相互对话并与隐含的作者声音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场面。  相似文献   

8.
《荒原》是当代西方著名诗人 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也是象征主义的扛鼎之作。如果要选十首最伟大的英语诗歌的话,《荒原》必在其中。象征主义诗歌素称难懂,《荒原》则更以玄奥莫测擅名。作者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亲自为诗歌作了一些注解,依靠着这些原注,我们多少可以窥破一些奥秘。艾略特宣称,他的诗受到了《祭  相似文献   

9.
李怡  陈晓兰 《文教资料》2010,(10):27-28
《荒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代表作,描绘了世界的虚无和荒诞。艾略特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命运,将目光投向了宗教,希望用宗教的方式拯救世界。本文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探讨《荒原》的人类意识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又是典型的宗教诗人。其代表作《荒原》蕴涵着浓重的死亡复活轮回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简要梳理全诗脉络以明晰贯穿全文的神话框架,分析其宗教典故及意象,并简要探讨艾略特宗教文学观的积极意义和局限,以期对《荒原》的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帕慕克一生的文学创作都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有着紧密联系。首先,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故乡,帕慕克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这里。其次,帕慕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伊斯坦布尔为背景的,帕慕克的写作生动、详尽地再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建筑、人群与忧伤文化。另外,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的书写也是其一生艺术创作的顶峰与精华部分——"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学界至今仍未解决的一个批评困惑。  相似文献   

12.
《海上花列传》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上海租界,以长三书寓为主要的书写对象,从花街柳巷这一特殊的公共领域入手,以此来观照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输入后对上海产生的影响。作者韩邦庆尝试用传统的叙事方式来书写他对一个新兴都市的认知与记忆,《海上花列传》的文本意义由此获得了多重性:既体现出新兴都市中的现代性因素的萌芽,又完成了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一次回归,同时凸显了传统文人在面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时的彷徨和犹疑。  相似文献   

13.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集中反映了他访欧回国后的中西文化观。欧游归来的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等优越部分。同时,梁启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想法。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一种保守或倒退,而是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是对其之前过于偏重西学的一种纠正,可以说,这时他的中西文化观恰是非常理性的。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田园诗,在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逐渐加剧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似乎难以再获生机。南星虽然长期遭到新诗史的忽视,但他在中国古代田园诗歌传统和英美现代诗人崇尚自然观念影响下,以其亲近自然的独特心性、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杰出的语言表现能力,创作了大量"温情"的田园诗,为田园诗的现代性再生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可以视作中国现代田园诗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生活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意识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科学》一书中,维柯从“诗性智慧”“语言产生”“文明起源”“历史循环”等角度探讨了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以此作为解读人类史前文明的钥匙,从神话考查原始社会与原始思维的方法对了解早期人类文明开辟了新路径,并影响了此后美学、神话学等学科的发展。维柯在《新科学》中对神话故事的解读反映出他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是如何起源并发展的”。这种肯定神话价值并将其自觉运用到认识人类社会的尝试,对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赫尔德、缪勒、卡西尔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这种方法,由此可见维柯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渊薮和现代文明的集萃,更是文化先锋的试验田、文艺时尚的风向标。现代城市文化生态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成败,在中国"大转型"的时代尤其要注重城市文化生态的养护与改善,真正贯彻整体性的"科学发展观"和永续性的"生态思维"。全球化的正面价值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但它又常常在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中,遮蔽人类文明可能的前进方向、甚至湮灭人类更好的生命形态。如何在增加人类"文明总量"的同时尽量保持"文化多样化",既是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课题又是中国新型城市化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事关"文化正义"的匡扶与"文化正能量"的有效释放,对于尽快扭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瘸脚"与"文化生态失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于1992年出版,这是中国小说史上关于乡土小说的第一部著作。他以世界性的视野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定义进行了阈定,指出了乡土小说只有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的对照下才能显现出来,提出了乡土小说的现代审美特征"三画四彩"。丁帆是一位具有批判眼光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常站在批判、解构的立场上来对待他的批评对象,然而他又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学者,因此,对乡土小说的评价自然处处也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0.
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是贯彻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打适宜居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举措.园林班组是园林绿化建设力量的基础所在,其班组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园林职工“凝心聚力”的程度和园林绿化事业的效能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