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可见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快速和其强大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企业数据,将中国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6个创新型国家的企业研发投资规模、研发强度、产业布局等结构性特征展开比较。研究发现:第一,大型跨国公司全面引领世界企业研发,发达国家仍是全球研发活动的主要源头与载体;第二,中国企业研发活跃度不断提升,已成为推动全球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第三,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强度与创新型国家有一定差距;第四,中国产业分布逐渐向高技术领域聚集,但制药与生物科技企业长期缺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基础研究,虽有若干领域已能在当今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量高新技术的核心知识还未掌握。我国科学论文发表总数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五位,但科学论文的篇均引用率却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瑞士洛桑研究所依科技发展程度把国家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全面领先国家———美国;第二类是科学技术强国,包括日本、德国、英国等;第三类是科学大国,包括意大利和欧洲其它一些国家;第四类被称为边缘国家,中国、印度、巴西都被归于这一类;第五类是科技不发达国家。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除了投入不足外…  相似文献   

4.
再过10年,上海人到杭州只需20分钟——两支烟功夫。据日本《读卖新闻》最近报道,日本将与中国合作,在上海到杭州之间建造一条超高速磁悬浮列车铁路,全长170公里,时速500公里。六十年代初期,美、英、日、德开始研究磁悬浮列车,日本于七十年代、英国和德国于八十年代相继建成第一代磁悬浮列车试验路线。美国于1992年批准了一项为期6年的磁悬浮列车实验计划,将建成一条优于日本和德国的第二代超高速列车线路。至今超高速磁悬浮列车还没有在世界上正式运  相似文献   

5.
浅述JOIS系统     
汤兆魁 《情报杂志》1990,9(4):47-49
JOIS即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联机情报系统(其全名为Japanese Jnfor-mation Cent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nline Jnformation Syst-em)是日本国内的第一个大型联机情报系统,承担着日本国内和与国际上的商业联机情报的重大任务。1957年,日本科技局成立了日本科技情报中心(JICST),其目的是为了协调全日本的科技情报工作及发展与促进日本的科技情报事业。自1960年起,日本的经济和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13,(23):22-23
一家仅有5亿产值、位置偏僻的民营企业10年里引进了3位顶尖人才第一位是德国一流专家.第二位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位是美国院士、中国”千人计划”船舶行业唯一人选者。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日本进入发达状态前后(1973-2005)工业增加值率的演化规律,发现该阶段日本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予以借鉴。认为,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延缓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第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延缓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第三,加快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折旧速度,可提高其溢出效应;第四,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可显著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质量;第五,金融业增加值率与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呈负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可借鉴的经验包括,第一,着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二,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第三,有必要对新兴产业实施各种扶持政策;第四,将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第五,不断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年来工作实践,我们拟对厂、矿企业科技情报工作规程进行初探,以期抛砖而引玉。第一章科技情报人员的基本素质第一条应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毕业水平,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第二条熟悉和掌握科技情报工作业务,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组织管理及表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活跃在中国大陆之外的16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有8700多万,华商拥有的资金多达两万多亿美金,是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电子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成功地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9个国家电子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总量位居全球第五,但是和美国、韩国、日本这3个国家相比,、则相对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第二,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生产能力方面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尤其生产能力有望超越美国;第三,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跟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环境和产业生产效率这两个方面,即它们制约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两大"瓶颈"。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发展空间,2000年,中国大陆市场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的全球第四大广告市场,是亚太地区成长最迅速的广告市场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都为传媒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传媒成为当今中国最蓬勃的产业之一,是社会高度聚集的产业.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10国联合研制的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已经在太空中安全运行100多天了,整个空间站将在今后5年内建成。这个空间站建好后第一批实验研究项目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以后,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在市场竞争中崛起,经济技术迅速发展,后来居上。196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英法。1968年,又超过联邦德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82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10800美元)。199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4254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仅次于美国(63433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居世界第三位的德国(17056亿美元)。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动态     
<正>中国称霸超级计算机排行榜近期,根据最新的一项超级计算机排名调查,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拥有最多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超级计算机Top500调查中,中国占有量达到202台,而美国则有143台入选,日本、德国以35台、20台分列第三、第四。研究调查显示,中国该领域当前的研发支出约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20%,对超级计算机的投入增加是其超越美国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德国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这些公司除了有驰名世界的品牌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德国企业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以自由、个性、追求多样性、勇于冒险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论竞争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自工业革命以来近400年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无不是工业、企业的推动。例如,从英国的纺织业、机械制造业,德国的煤炭工业、化学工业,到现在美国的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与生物工程,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把世界经济推向前进。18世纪“英国的面包,依靠着曼彻斯特的棉纱”,现在美国的几十个跨国公司,不但增强了美国的国力,而且活跃在世界各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十几个跨国公司,养活着这个缺少资源国家的二亿人口,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个诺基亚(公司),为芬兰增光添彩许多,2003年诺基亚GSM手机已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  相似文献   

17.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2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2年内,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3%(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7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3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2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相似文献   

18.
运用过程分析方法,以美国标准体系为研究对象,对美国标准体系进行现状阐述和驱动因素分析。实证研究表明,美国标准体系经历自成长阶段、政策驱动的规范发展阶段和市场驱动的优化升级阶段。政府政策、国际合作与交流、贸易水平、技术水平、市场环境、发展理念和共同治理是影响标准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技术水平和发展理念是标准体系发展的长期动力,政府政策和贸易水平是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的驱动因素,市场环境和共同治理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声音     
《科学生活》2009,(12):59-59
如果发达国家个人平均寿命的提升步伐在整个21世纪继续维持前两个世纪的水平,那么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2000年出生的婴儿都将有望庆祝自己的百岁生日。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5):I0019-I0020
【导读】自1959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工业化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并且越来越朝着“小而有力”“聪明好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