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已有关于《目送》情感的解读比较浅显。本文在常规解读的基础上,从角色轮回、时序重建、文化晕染的角度来解读文章,从中挖掘"我"释然的原因:换位体验,生命成长,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在发生了时空置换的文化差异中来解读屈原的。在史官文化的感召下,司马迁剖析了造成屈原悲剧的社会和思想缘起,再以儒家的文艺理论对《骚》进行了文化定位,纳《骚》入诗,揭示了创作主体的悲剧心态和作品的悲剧精神。司马迁还从游士文化角度和道家观念出发,反思屈原命运的最后结局,寄寓了司马迁复杂的情绪和人生感喟。论文最后分析了司马迁作这种解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源氏物语》是日本知名女性作家紫式部于11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该部作品被称为是日本历史文学的巅峰之作。首先论述《源氏物语》的创作背景,从体现了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代表着和风化的完成、是平安时代的文化缩影几方面,分析了该部文学作品蕴藏的文化价值。基于此,从日本平安文化的角度,通过政治文化、女性文化、国风文化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入解读《源氏物语》,以期充分了解其包含的历史文化,明确其文化内涵和意义,掌握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面貌,突出《源氏物语》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4.
探究能力,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探究能力作了如下说明: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下列根据具体高考试题对这个说明作个解读: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6.
走不出这精神困顿——再读《废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从文本角度来解读《废都》的男主人公庄之蝶,对其进行了社会背景及心理层面的剖解,再从贾平凹创作的角度入手,对庄之蝶这一人物何以出现在贾平凹笔下的可能性做出分析,来考察作品创作的意义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悟出贾平凹先生创作的主旨在于体现那个时代面对思想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问题的忧思与困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之中以及在这种强烈缺失性体验下渴望释放和难以释放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了很多种、各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文章以写作文化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文化的内在生成机制"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来重新解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控制性因素——写作文化。  相似文献   

8.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畅销的秘诀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小说魔法世界的创作原型包含的诸多西方文化元素。本文拟从欧洲文明的两大根源之一的希腊神话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套十年不衰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视角转换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新鲜,而在于它的深刻。本文力图从两个角度论述《茶馆》的美学价值:第一,从作家的主观创作动机与作品客观价值吻合程度的角度来确立《茶馆》的价值;第二,从作家创作倾向流变中确立《茶馆》的价值。一、《茶馆》:主观动机与客观价值的吻合及偏差如果从文学批评史讲起,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艺术社会学发展成为庸俗的艺术社会学之后给我国解放后的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影响。文学批评一度成了政治批评。《茶馆》也遭此厄运,于是《茶馆》的全部价值只被归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口号。  相似文献   

10.
舒伯特的《魔王》是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典范.本文主要从戏剧欣赏的角度解读《魔王》艺术歌曲的戏剧性,认为《魔王》创作了有思想、性格与情感的戏剧人物形象;用"紧张气氛、情节结构、朗诵调、对话"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凸显了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战争生活"主题单元有五篇课文,分别是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聂华苓的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从文章角度解读这个单元,主要是探讨这五篇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从文学角度解读这个单元,主要是探讨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从这两个角度解读文本处理教材比较熟练,比较有信心,而对从文化角度解读则感到比较陌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这里重点谈一下从文化角度解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类的根本性困惑、自由的可能性与限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西游记》,从新视野中解剖民族的文化心理、感悟民族的文化智慧,从多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深刻的哲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化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与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的特点不同,虽然此小说也是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但由于故事发生在欧洲和美国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小说中鬼魂出没的场面却不再具有恐怖的效果,变得滑稽可笑但又蕴含深意。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首先从文化角度评述小说中"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调和;接着分析达成二者调和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论证主人公西蒙爵士的鬼魂是堂吉诃德式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这篇小说的潜文本;最后,以《坎特维尔城堡的鬼》的双声性作结,揭示出这部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陈莹莹 《中国教师》2009,(Z1):189-190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题材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就是"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画鬼佳作。罗聘通过他的《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无情地、深刻地反映了清朝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光辉。本文将从罗聘的《鬼趣图》的社会学角度、审美角度、绘画史意义三个方面来解读《鬼趣图》,论证他笔下的"鬼"形式之隐含着深刻地的社会历史原因,所寓意着深刻的审美情趣、特殊的艺术魅力及其在绘画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角度赏析郁达夫的作品很容易发现一系列的"孤独"形象,作者在环境、人物、氛围以及为数不多的情节中,都着力描写自我在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投射,小说作品中所存在的所有物品也都为孤立自我而存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简称《春》)创作于1923年,这一时期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志士分子,已经广泛地接触到社会改良的革命思想,创作思路也逐渐扩大到社会底层人民,从狭小的知识分子"顾影自怜"体现出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但作品本身并没有过分渲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物命运,而是一贯延续了郁达夫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通过一个人的孤独来渲染社会的风貌,通过另一个人(陈二妹)的言行表达底层人民的苦难、抗争、呐喊。本文以下通过对《春》中孤独者形象的分析,解读郁达夫作品特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学习写作并长期生活的严歌苓是今年来炙手可热的华裔女作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其作品中流露出了西方文化元素,也为我们解读严歌苓小说提供新的角度。本文从象征意象、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三个角度出发,挖掘小说《白蛇》中的圣经元素,探视作者在解码圣经典故之后创作上的突破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学性"角度对今本《文子》进行关涉诗化性和情辨性特征的阐释和探究,通过对"沧浪歌"初创权的解读,引申到对"《文子》为屈原上源文化"可能性问题的分析,从而以文化纵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启悟,并在"今本《文子》和《诫子书》等文思想一致性"认识的思索中,对其黄老思想与文学审美性问题的价值和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后半期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作为文学家,他把他音乐家的灵魂深深根植于作品之中。笔者认为小说《慢》是昆德拉借鉴了双主题单三部曲式来建构文学作品结构的;本文试从作曲学的角度入手,对《慢》的结构作音乐性解读,以期厘清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作家本真的音乐构思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思潮角度来解读影片《英雄》,可以看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突出表征与鲜明印记。这种以大众文化产品形态出现的普泛化思潮,消解了传统的"英雄观"、"爱国现"、"天下观"中的有益价值,造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初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又一次在娱乐界掀起了风波,是继“超级女声”之后的又一文化现象。笔者试图从三个角度解读这一文化现象:一是国内电影创作的误区;二是网络传媒神话的构建;三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