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菁 《视听界》2009,(6):105-105
一,“国计”与“民生”经济发展、经济政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经济报道理所当然应该从“国计”、“民生”入手,跳出拿经济事件本身说事的常规写法,找到经济事件背后的政策因素,分析经济走向,增加经济报道的厚度与知识含量。百姓看经济报道,多是为了找到经济事件与自己相关联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经济信息学发展中的两大矛盾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与实践、经济与信息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信息学科研究健康发展的两对重要矛盾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的重要体现为重实践、轻理论。导致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因素包括历史发展与主观观念的影响、研究队伍与知识传播的局限性和专业教育资源匮乏等。经济与信息的矛盾可概括为主次不清、结合不紧密。在经济信息学里,经济与信息密不可分,两者要紧密结合,经济是信息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面对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的“盲点”,此次研究首先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话语的根本立场,然后结合媒介化理论,指出媒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中的关系建构过程属于经济媒介化,媒介、媒介化与媒介逻辑是经济媒介化分析的操作化概念,最后通过历史性回顾展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媒介化的元过程,即在基础设施媒介、经济媒介与信息媒介的配合与发展下,经济媒介化先后经历了渗透、延伸、改变与内化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媒介逻辑对经济发展具有建构与遮蔽的双刃效应。经济媒介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物质生产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补充研究,为深化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以及媒介化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4.
胡皖生 《新闻世界》2010,(8):302-303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作用在实践中越来越突显,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经济价值。笔者认为,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以报道经济生活、经济信息、经济现象为主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的急剧增多,促使大众媒介对经济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人们越来越多地喜欢从经济新闻中感悟政策的变化趋势,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只有将经济新闻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拓展经济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是地市党报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报道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经济与民生紧密融合。由于党报在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报的经济报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经济事件、分析经济趋势的首选。笔者认为,党报经济报道要顺应受众需求的改变,以民生视角和服务意识,加强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实现与受众的零距离,以增强经济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面向传媒产业,并与传媒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西方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的发展情况.从学科属性、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对西方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特色与经验,希望为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档案经济是一种潜在的、隐藏于档案内部的无形经济形态。除档案本身所蕴含的经济因素外,其所能够涉及或能够产生的价值往往都是与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档案经济就是档案在各项建设与发展中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与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档案文化的驱动下,档案经济的影响将更为深远。下面,笔者就档案经济浅谈管窥之见,以飨参考。  相似文献   

9.
吴聿宏 《新闻传播》2009,(7):127-127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经济、服务经济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传媒的主要任务之一。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联的经济报道本应有很大的读者群,但现实与之相反,很多读者不愿看经济报道。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记者自身素质问题,所报道的经济新闻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不鲜、不活、很难吸引人。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闻报道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与每个受众利益的相关度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需要大量及时、权威的经济新闻以帮助受众做出判断与选择.这对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报道的采写者需要调整思路,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牢牢遵循实用性原则、建设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王灏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3):93-96
《盛京时报》凝聚了大量清末法制改革与近代法律体系构建的史料,包括晚清与民国法规、民国修约运动、司法体制改革、判词案例、地方法治建设、法政教育资料、法制论说等法学信息。该报以静态的文本动态地记录了近代中国与东北地区的法制建设及法文化转型情况,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法制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是详细叙述前河南省范围内的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各县级图书馆发展历程的汇编总结,这是一部厚重翔实、立论严谨、工程巨大、范围广博的百年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历史长卷。该书应和学界向下趋向,推动我国区域图书馆史研究走向深入。并指出该书各县比较分析不足,缺乏对口述史资料的利用等。  相似文献   

13.
张威 《国际新闻界》2012,(1):106-114
乔治·莫理循是上世纪初来华的著名西方记者之一。身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莫理循不仅使该报在世界同行中独树一帜,他作为中华民国总统顾问的经历也令一批西方记者起而效仿。历史学家多肯定莫理循的辉煌业绩,但对其隐秘世界的发掘则颇显薄弱。本文根据大量史料披露1899年-1911年间莫理循与其中文助手白克豪斯、同行濮兰德之间的长达十年的纠葛争斗,以期从多个侧面展示莫理循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历史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并着重评介《救国时报》对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报刊作为第四等级与其他三个等级抗衡的力量得以充分的彰显。那么,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作为第四等级的报刊应当享有怎样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当报刊被赋予这样的地位时,人们期待它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英国报刊史上若干篇重要文献,包括1852年《泰晤士报》的两篇社论、19世纪英国报刊史两部专著,以及1855年《泰晤士报》主笔瑞夫《报刊》一文等,分析了19世纪中期的英国报刊史学家以及报人们是怎样理解第四等级报刊观念的。  相似文献   

16.
归档在文书与档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作为上层建筑的归档制度因社会的发展而变迁。本文纵观70年来我国文书归档制度的变迁,按照初建时期、破坏时期、恢复时期和发展时期对其进行梳理,探寻归档制度变迁的历史规律和特点。归档制度变迁的方向顺应时代,主体来自基层,过程具有阶段性以及路径呈现渐进性,这为我国文书与档案制度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孔辉 《兰台世界》2020,(1):136-139
《红星》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唯一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其内容是研究长征历史的重要史料。文章简要介绍了《红星》报的情况,探讨了《红星》报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红星》报整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民国史料中,真实可靠程度以档案史料为最。研究者广泛运用档案史料,其间也产生一些不尽合理的利用倾向。本文以运用民国档案时常见的三种不合理倾向为对象,探索问题歧异之所在,并注意档案史料与考据、校勘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是陈昕写给青年编辑的理想之书。他以自己的职业经验,教授青年编辑从业之道;以企业家的高度,从经济学和产业角度分析我国出版转型和文化创新等问题,拓宽了青年编辑视野。该书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回顾和思想总结,还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业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人史料建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料建设对图书馆学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需要开展以扎实史料为基础的实证式研究。图书馆学人史料包括基本史料、一手档案史料、口述史料和工具书性史料。作者建议对非图书馆报刊的图书馆学人著述进行整理汇编,新编纸质索引,逐步实现全文数字化,分工协作开展档案史料和口述史料建设,在学术评价制度上鼓励图书馆史料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