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涵与出版     
巢峰 《出版史料》2007,(4):103-107
读书是汪道涵同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到深夜,他也要从堆满床头的书堆中抽出一本书阅读。道涵知识渊博,所读的书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他去世前三个月,还几次让工作人员找高等数学方面的书。在他去世三天前,还亲笔开了一张书单:《问学集》《艮第与文艺复兴》《全球银行学》《多元化金融集团与金融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2.
台湾城邦集团董事长詹宏志不久前在一次座谈会上,就阅读、出版与通路的变革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在读书生活里我们有时是一个买书人,有时是读书人、写书人、生产书的人、卖书的人、发行——分配——递送书的人。这6种角色现在都正在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而毛泽东自己就最重视读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他都读。而且有的书他还要反复读,《红楼梦》这部书读了五遍,长达四千万字的《二十史》他在通读之后,有些地方又反复去读。渊博的知识,为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成功一代伟人奠定了基础。从毛泽东的读书,想到了我们的读书。现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忽视了这个问题,几乎不读书,这是  相似文献   

4.
躺着读书     
近日外出,途经南京跳下车来,去会一位书友。他睡单人床,床边有书两排,贴墙而起,自床头伸至床脚。我在他床上躺过一躺,平平卧起,放出右手,就像身边长着一棵书的树,任采任摘。毛泽东也这样读书,书半床人半床,以书为夫人的。这样读书是很浪漫的。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5)
阅读与审校从毛泽东的读书习惯谈起文/晓关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经他批校评点过的书籍、文章不胜枚举。毛泽东读书有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用审校者的眼光检视文中的错误漏洞,随时指出或订正编校、排版上的错讹失误,有时还亲自动笔修改报纸上发表的新闻稿中的语法修辞...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即便是戎马生涯,在面临危境、紧急转移的时候,依旧不放弃阅读,不舍得扔掉随身携带的书籍;而在和平年代,读书不辍,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晚年,他曾长期住中南海"游泳池",陪伴他的是好几排书架。据其身边图书管理人员徐中远撰写回忆文章称,毛泽东晚年阅读小字困难,"毛主席看用新闻纸印的书,  相似文献   

7.
杨代云 《中国档案》2023,(12):20-21
<正>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游弋浩瀚书海的一生。他的阅读量远超破万卷的赞语,即使在戎马倥偬之际,依然手不释卷。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书?读了哪些书?恐已无法作出精确统计。仅中央档案馆一地,就集中保管毛泽东藏书达96473册。毛泽东读书如此量大类广,若要分析,必先选取样本。本文试就毛泽东读《史记》二三事,浅谈一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渊博的知识既来源于革命的实践,也来源于对文献的利用。毛泽东同志从八岁开始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才离开本地的私塾,其间读了具有人民性的《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他读这些小说极其用心,在书上打了圈、点等记号,或写上批语。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直保持着的一种优良读书习惯。从十三岁至十五岁,由于父亲需要帮手,使这个极爱读书的少年辍学在家,在田地里劳作。除了农活和帮助父亲记帐,毛泽东同志仍旧挤  相似文献   

9.
黄鸿森 《传媒》2001,(4):53-54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9月30日出版的814号第8版刊登题为《小知识·我国的第一部》的一张书单,列出“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等29部书。旨意值得赞扬,读书界尤其是青年读者很需要这类知识。可惜,书单颇多差误,给人以草率之感。 专名有误 这里说的专名包括书名、人名、朝代名。书单上这方面有问题的有: (1)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是《南方草本状》(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生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离不开书本.他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抓紧时间读书.正是因为毛泽东博览群书,才成为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正月,北京城里春寒料峭。在那些熙来攘往趋名逐利的人流之中,有一个三十来岁的读书人。他在大街小巷里慢步闲逛,一些在当地人看来很平常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注意。“煤黑子”赶着骡车去给富家大户送煤,从天坛过来的运水车子擦肩而过,春联上写的是唐诗里面的对句。四合院里孩子们在抽着陀罗……。他有时停下来独身观赏。有时用人们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打听一些情况。于是,在他的《黄叶村庄诗集》里,就留下了一组反映清初北京风土民俗的诗歌。由于他的书只有清刻本,没有人整理,也没有人注意,这一组很有价值也很别致的诗歌,在图书馆的古籍部里躺了三百年,至今尚无人提及。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3.
飞花拾零     
拣字纸读的大作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一起被马克思赞誉为“超群的小说家”。然而这样一位大作家,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家境贫寒,念完中学后不得不为生计奔走。塞万提斯一生坎坷,他当过仆人、家庭教师、当过兵打过仗,也有过囚徒的生活。尽管命运多舛,他都能在逆境中奋进。他酷爱读书,嗜书成癖。自己穷得没有钱买书,就千方百计找书来读。有时实在找不到书了,他就到街上去拣废纸,从中找出带字的纸头,津津有味地读。正由于塞万提斯如此勤奋,再  相似文献   

14.
新学年里,教师开列书目,学生和家长纷纷依照书目到书店去"抓"书,成为近日书市一"景",书市上同样因为这样一张张书单,而变得异常热闹、火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回志具有丰富的革命实践,同时也具有渊博的知识。毛泽东同志的渊博知识是与他长期刻苦读书分不开的。长期的读书生活使他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实用的读书观。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读书观,不只是为了纪念这位伟人,更重要的是促使人们用毛泽东同志的读书观来武装自己,从而加速干部的知识化,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曹禺老师重病缠身住进医院多年,有一天的上午,单人病房里安静极了。虽然窗外是寒风凛冽的冬日,房间里却充满了温暖如春的阳光。他十分专注地读着有关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生平的书,好像谁也无法使他从书中的世界里走出来。突然,他的脸色泛出红紫,眼睛里露出异样的光芒,感情激越地把书扔在一边,独自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吭,一动不动,扬起头来陷入了沉思,许久,许久……。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第二款明文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作广告。我们的有些新闻出版业者是怎样做的呢?他们使用的不仅是一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甚至用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为企业产品促销! 1995年,某出版社为推销其新版宋代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增编)一书,在封面上印着毛泽东的大幅照片,并赫然标有“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十三个字。同是1995年,某出版社为推销其新版清代袁枚撰写的《随园诗话》一书,在封面上也清晰地印着“毛泽东出巡  相似文献   

18.
"悦读书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中自是有书痴,对书痴迷者大有人在。而幼年读书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的,或许你会渐渐淡忘曾读过的一些书,但关于童年读书的记忆却始终是最清晰、最生动地保存在你的脑海里。作家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说他看的第一本“闲书”——《封神演义》,一辈子让他忘不掉!他生动地讲述了一些他读书的故事。那时候,由于父母担心他看“闲”书会中流毒,更担心他会  相似文献   

19.
读书百宜录     
读书有时,亦须有地。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试作读书百宜。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