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毛泽东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即便是戎马生涯,在面临危境、紧急转移的时候,依旧不放弃阅读,不舍得扔掉随身携带的书籍;而在和平年代,读书不辍,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晚年,他曾长期住中南海"游泳池",陪伴他的是好几排书架。据其身边图书管理人员徐中远撰写回忆文章称,毛泽东晚年阅读小字困难,"毛主席看用新闻纸印的书,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22,(2):12-13
<正>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以书为伴,是酷爱读书的典范,留下了许多读书佳话。本书作者从熟读“诸子百家”、史书手不释卷、爱读诗词文赋、巧读古典小说等方面,生动讲述了毛泽东一生中富有代表性的读书故事,重点展现了中华优秀典籍对毛泽东人格养成、诗词创作、启智增慧等的影响,以及毛泽东如何将书中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序跋■陈福季毛泽东手书:论诗词暨诗手稿毛泽东的一生是戎马倥偬、工作极其繁忙的一生,也是勤学不倦苦读为文的一生,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一生与书与书的序跋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毛泽东的全集至今尚未编辑出版,他一生到底写了多少序跋,现在尚无法...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望月     
我已年近花甲。这前半生半个世纪极其简单。就是读书(几十年)——教书(35年)——写书(25年),而读书几乎伴我一生,恰如日月星辰,空气水火。很早,我对清代张潮以望月喻读书之论五体投地。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过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深浅耳。”儿时,家无点灯之油。夜晚,家人忙完,无月时,奶奶瞎着眼给我讲故事,教我会上谣:“月儿乖乖,快快出来,照着我孩,读书乖乖!”有月时,父亲虽“斗天的字认不得半箩筐”,也教我看“娃娃书”(连环画)。少儿的我,犹如云隙窥月,所读似…  相似文献   

5.
杨代云 《中国档案》2023,(12):20-21
<正>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游弋浩瀚书海的一生。他的阅读量远超破万卷的赞语,即使在戎马倥偬之际,依然手不释卷。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书?读了哪些书?恐已无法作出精确统计。仅中央档案馆一地,就集中保管毛泽东藏书达96473册。毛泽东读书如此量大类广,若要分析,必先选取样本。本文试就毛泽东读《史记》二三事,浅谈一二。  相似文献   

6.
求知书屋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  相似文献   

7.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8.
书是人类文明的导师,是知识的载体。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宁可十日无酒,不可一日无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于谦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佳旬;黄庭坚说得更吓人:“三日不读,面目可憎”。可见,读书对人生的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而毛泽东自己就最重视读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他都读。而且有的书他还要反复读,《红楼梦》这部书读了五遍,长达四千万字的《二十史》他在通读之后,有些地方又反复去读。渊博的知识,为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成功一代伟人奠定了基础。从毛泽东的读书,想到了我们的读书。现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忽视了这个问题,几乎不读书,这是  相似文献   

10.
廖沫沙的读书方法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勤于读书,曾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尽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之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  相似文献   

12.
《浙江档案》2003,(12):14-14
今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毛泽东的一生,不仅写下了数量浩繁的文章和影响深远的诗词,而且撰写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情深挚、语言凝炼的趣对名联,实是现代楹联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今日读来,对我们仍有教育和启迪意义。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撰写了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该联对仗工稳,语言晓畅,把如何读书的道理和方法说得既明白又深刻。1917年暑假,毛泽东游学至安化,欲拜访这个县城劝学所长夏默庵。而这位老先生自恃有学问,傲慢得很。毛泽东三番五次登…  相似文献   

13.
芦荻:我是1975年5月29日进中南海为毛泽东读书,9月28日离开.在主席身边工作了整整4个月.从接触中我了解到.毛泽东酷爱历史典籍。他的博学多才.思想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也就是“国学”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如此贯通、娴熟,他是第一位。他一生沉湎其中.从历史文化中思考过许多为国为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15.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几十年来,孙中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都要读些书,甚至在火线指挥作战的时候,也都带有书籍。据英国康德黎医生说,孙中山对于外交、法律、矿  相似文献   

17.
攻书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当我们朗读叶剑英同志这首关于读书的诗句时,谁不感到这“攻”字用得极妙。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谈读书时就主张要“攻书”,要把书本上最艰难的东西当作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著名数学家王梓坤教授在传授读书方法时,也提出对有价值、高水平而又比较艰深的著作,其中包括一些公认名著,是要攻的。“攻”指攻坚,无坚则无所谓“攻”,“坚”常常表现为难点、难题,不容易理解的道理。“攻书”,不能见“坚”则退则躲。知识的敌堡横在面前,总是千方百计阻挡人们的进取,你不攻克它踏过它冲进,它就击溃你让你后退。想躲开它  相似文献   

18.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19.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20.
有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是读书要随手作笔记。并非一味在书上写字。有些书,版本平常又易于购置,在书的天地头和字里行间写下想说的话, 自然可以;有些书,版本贵重又属罕见,还是以不信手涂鸦为好。我有过教训。有一部五家评五彩印《杜工部集》,还有一部三家评五彩印《李义山诗集》,都是清代精刻本,现在不多见了。买来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书楣上写了一些字。现在看来,评语很不精采,字又写得难看,十分后悔。好在“污染”不多,否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