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跃进时期我国的出版界受到重大影响,出版方向偏离,大搞群众运动、浮夸风、瞎指挥、放卫星等等,给我国的出版事业带来巨大损失。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大跃进时期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状况,为今天的出版事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与启迪。一"大跃进"运动在出版界的开始首于上海随着1957年的整风运动与"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开展,轰轰烈烈的出版界"大跃进"运动在上海率先展  相似文献   

2.
镇反肃反     
高涛  王琳 《档案天地》2013,(7):11-14,44
镇反肃反,是"镇压反革命运动"和"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运动"两个词的合称。镇压反革命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运动,是1955年7月至1957年底在全国党政机关和群众  相似文献   

3.
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且媒介动员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但探讨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具有"昭示"意义,因为作为"媒介"与"国家"、"民众"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对话机制,其展示了转型中国在"国家-社会"重构进程中积极的面向。  相似文献   

4.
陈亚玲 《东南传播》2014,(9):101-10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号召网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可以说,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赋权功能激发了网民的公民热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个体权利自觉,促使网民积极投入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去。其中,公益慈善组织是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力量。而网络赋予了民间慈善机构一种新的发展空间与动员平台。本文以"免费午餐"为例,探讨公益慈善中媒体动员、公益动员及情感动员三种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占中"事件中的新媒体运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认为"占中"运动并非是一场市民的自发行动,而是组织方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等动员、部署的社会运动。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借助"新媒体"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一场社会运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低强度"的"新样态战争"。  相似文献   

6.
传媒名家     
姚福申,1936年生于上海,浙江鄞县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中学,随即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7年因错划为极右分子,从此被剥夺了学习与工作的权利长达22年之久。  相似文献   

7.
《兰台世界》2014,(Z2):11-12
<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人口多、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被作为政治运动来搞,指导思想偏了,结果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害了上山下乡的声誉。中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从1955年至1981年,时间长达27年,涉及约1800万青年人。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中,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背起行装,告别  相似文献   

8.
<正>1955年,受当时苏联正掀起的全民垦荒运动的影响,中国也掀起了青年垦荒运动,主要有北京青年到黑龙江,上海青年到江西,山东青年到黑龙江等等,其中有4万多河南垦荒队员到达新疆。与其他地方垦荒队员不同的是,河南垦荒队员主要是农村中的青壮年,而且"是唯一基本上没有倒流回去的一批"[1]57。他们大都扎根在新疆这片土地上,为新疆的各项事业特别是农垦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成为20世纪50年代大规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废止内战大同盟成立情况史料一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与史学》1999,(6):13-16
"一二八"事变前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因不满于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呼吁要求停止内战,共御外侮.1932年5月,上海金融,商业界人士吴鼎昌、徐寄庼、林康侯、张公权、刘湛恩等,倡议发起废止内战运动.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世博"主题的传播效果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对上海地区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问卷发放,针对上海"世博"主题的传播效果首次進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地区市民对于上海"世博"主题的认知度偏低,但满意度较高;电视是获得相关讯息的第一传播渠道。而全国立意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上海,差异表现在对"世博"的关注度、期待度、参与度更低;网络晋升为主要了解渠道;大多数人对于"世博"仍持一种疑惑、观望的态度,有待我们的各种传播媒介进一步发挥告知、解说、动员、亲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人口多、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被作为政治运动来搞,指导思想偏了,结果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害了上山下乡的声誉.中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从1955年至1981年,时间长达27年,涉及约1800万青年人.  相似文献   

13.
邓拓原名邓子健,曾用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他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同时述是1955年评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史学)。邓拓1912年生于福州知识分子家庭,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学与英文系,次年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冬,秘密加人共产党。1931年秋.因左翼文化宣传需要,他转学到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宣传部长和南市工委书记等职。  相似文献   

14.
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推广于全国各地,上海相应也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在这一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定1935年为"社会建设年",是年4月初确定了本年社会建设应办理的各项大事.在这些大事中,有一项是要设立一个地方节--上海节和创作一首市歌.  相似文献   

15.
平谷区档案馆馆藏的一份“扫除文盲奖状”,与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息息相关,她记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段难忘的文化历史。建国之初,绝大多数群众的文化水平属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直到1955年,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根据1955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的一篇《进一步开展扫盲工作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文章记载,1955年全国农村15岁至45岁的青壮年约有2亿2600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约占80%。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各种有害图书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推进,大力清理各类有害图书、力促民众阅读健康图书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从1955-1956年的广西地方档案来看,这场图书清理运动经过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运用了丰富的工作方法,既查禁、收换了大量有害图书,又对旧书摊进行了组织化的集中管理,使其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抗美援朝激情澎湃的岁月里,揭露了上海不法奸商王康年以破布烂棉花制作急救包坑害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事件后,"打退资产阶级猖狂进攻"的吼声震撼了全国,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反"、"三反"运动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21):4-10
新媒体的应用与社会运动机制的关联,是当代传播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以新媒体场域为研究视角,并以近年来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为出发点,探究新媒体场域的力量如何影响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本研究讨论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在新媒体场域的实践逻辑,以此来描绘新媒体与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如何相互影响,希冀能够藉此解释新媒体时代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并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可能出现的转变——如何从集体性行动转向连结性行动,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回顾建国三十五年来上海工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令人高兴。据1983年统计:全市有全民所有制企业9,60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3,745个、共有职工4,530,268人,有基层工会图书馆10,129个,藏书15,868,322册。此外,还有市、区的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199个,藏书988764册,两下合计共有藏书16,857,086册。平均每个职工拥有4册图书。这与1955年全总召开第一次全国工会图书馆工作会议时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时上海只有工厂企业图书馆3,449个、藏书1,518,216册。三十年来,职工人数增加近五倍、藏书册数增加十倍多。  相似文献   

20.
近日,江西籍著名科学家吴学周先生子女委托其在江西的亲属吴振群先生,将《吴学周日记》捐赠给江西省档案馆。吴学周(1902—1983年)是江西萍乡人,中国物理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6月,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分子光谱学研究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