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学说。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把一种本是纯西方的学说(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脉即儒家哲学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即"情本体"理论。情本体成为实践美学最终的落脚之点。"情本体"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是对李泽厚80年代的"内在自然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仁-孝的思想。它的主旨是探讨个体面对强大的不可预知、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偶然性,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本文主要以《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哲学探寻录》等论著为主,对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的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情本体的生活实践基础:"做"的哲学与"度"的本体性;二、情本体的世界观:"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三、情本体的伦理内涵:礼仁分疏与两种道德的建构;四、情本体的核心:人性情感的塑造;五、情本体旨归:"立命"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4.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李泽厚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之后,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其他的美学研究者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诞生之日起,时至今日,针对它的研究和由此而产生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毁誉参半。由于其哲学美学具有得天独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非常的合拍,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美学领域的主流话语形式。70-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是原实践哲学的延续和发展。9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当代多元的价值观的氛围中遭遇挑战。在论争中,不仅形成了后实践美学,也促使李泽厚实践美学自身进行了反省和革新。后实践美学坚持了审美超越性,确立了主体间性的美学观,试图用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实现与现代美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以工具本体论为核心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其实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这是基于社会实践观基础上将人的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在由工具本体论转向心理本体论之后,李泽厚力图突破唯物史观,从精神层面对人的生存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哲学反思,但未能形成更为系统性的美学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7.
追求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宗旨.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既是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高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的物化、对象化,即人的自我实现,这是从最根本、最始源的意义上对自由范畴的界定.只有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才能把握住人的自由的完整...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的主体性包含好几层意思:第一是康德所赋予的意思;第二是类的主体;第三是在实践基础的主体;第四是主体性是历史的成果。这为刘再复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再复将李泽厚的主体论通俗化,并应用于文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仅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过渡性概念来理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学界才真正重视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范畴,并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交往实践观的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实践当作认识论范畴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的争论,提出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问题,并由此展开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界在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通过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又大大推进了人们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必须在实践论范式中进行。即: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主体性和从主体性出发来理解实践。这是我们研究主体性问题的主要方法。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主体性范畴和实践范畴作出科学的界定;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科学地揭示出主体性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和主体性是辨证统一的,主体性是实践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主体性存在的基础,实践和主体:胜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等教育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高等教育的主体华东师范大学赵文华,唐安国主体是一个哲学范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唤起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人的主体性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焦点。当教育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性范畴的物质本原原则和主体能动性原则运用于教育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将这一问题视之为虚假问题,消解现实实践世界中的客观规律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正确评价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中肯定了历史必然性,正是从作为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矛盾统一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进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既唯物又辩证地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发展不能缺少理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认识,应当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确立“主体性教育”这样一种范畴和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即主体发展要依次经历群集主体、个体主体、类主体三种不可跨越的历史形态(参见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与时代内涵》,《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4期);其现实基础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背景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主体性教育”的宗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历史发展,不仅能全面地把握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逻辑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运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变革。实现这一伟大革命变革的关节点,就是科学的实践范畴的确立。实践概念古已有之。中外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什么是“实践”,进行了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7.
实践范畴的形成是马克思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解和阐释。深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内涵,对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在新的历史时代、新的实践征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本体意义的二重性透露出庄子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矛盾——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矛盾。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人类自身的超越本性与人类当下的生存问题表明:在哲学上实现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可能性选择是建构生存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著名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认为教育学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 ,因此我们称这一思想为“教育学中心”思想 ,并对李泽厚何以通过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研究而提出这一思想作了概要的陈述和评价 ,力图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以实践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和人类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予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通过对人和历史的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推翻了以往哲学对历史主体和历史本质的抽象理解模式,揭示出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主体和历史本质的实践解读,完成了对历史主体与历史本质的一体化的双重揭示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