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中叶,在欧美国家的武力冲击下,东北亚地区的两个代表性国家中国和日本先后打开国门;韩国则在邻国日本的威逼下开港,其标志就是1876年2月签订的《朝日修好条约》。本文拟以韩日交涉为视角,考察韩国在外来压力下从锁国走向开港的经纬,兼论中日韩开港的互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时事背景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举世瞩目的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第一轮会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谈,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会各方都主张半岛无核化,确认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并确定将在北京继续举行第二轮会谈。  相似文献   

3.
1941年8月,由日本提议的近卫文唐-罗斯福会谈经美日双方几个月的交涉最终被美国所拒绝。这种结局与当时的世界局势以及美日两国各自的国内局势密不可分,此时美日利益的协调空间已不大,再加上日本军方、美国盟国的反对以及美国对日战略优势所产生的自信,这些都使得这个会谈遭受流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1907年-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门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在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1月5日—12日,随同江苏教育代表团一行6人赴日本、韩国进行工作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以日、韩与江苏教育现代化比较调研为重点,先后考察了爱知县知立市立知立南小学、知立市立知立南中学、爱知县立丰田西高等3所中小学校和爱知工业大学,听取了爱知县教育委员会关于爱知县教育基本情况介绍;访问了韩国又松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先后举行了5次正式会谈,6次非正式会谈,  相似文献   

6.
在学界对美日之间归还冲绳问题的谈判和交涉的研究中,涉及到日美就是否“事前协商”、“撤出核武”等问题的交涉,对韩国的立场和态度研究较少。其实,美日在归还冲绳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如“韩国条款”、“不应妨碍美国有效地履行其保卫远东国家(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义务”等原则,本身就表明韩国对该问题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归还冲绳问题是美日韩三国之间交涉的结果,归还冲绳问题也折射出美日韩之间在安全上存在的三边“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3月16日到21日,在是内瓦举行的朝鲜半岛四方会谈第二次正式会议,再一次未果而终。在这次会谈中,朝鲜首先又提出撤走驻韩美军问题,接着提出解除对朝经济制裁和对朝援助问题。由于美国与韩国在第一个问题上没有作出任何让步,会谈从一开始就几乎陷入僵局。结果,直到3月21日下午本次四方会谈结束时,既没有任何协议达成,也没有为下轮会谈确定日期。朝鲜半岛四方会谈,由朝、韩、美、中四国参加,旨在签署一项新的永久性和平条约以取代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举行四方会谈的建议是1996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韩国时,由两国首脑共同…  相似文献   

8.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交涉结果对东北时局及近代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向清政府发起了一场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利权."间岛"交涉展示了清政府外交形象有新变动,清政府以积极有为的抗争姿态与日本展开了斗争,并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开放东三省地区,引进美资,限制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希望通过加快东三省建设逐步挽回各项主权.总体上看,"间岛"交涉的结果得失参半.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后,日本挑起“间岛问题”争端,妄图侵占中国的长白山地区。为此中国政府与日本多次交涉,最终粉碎了日本的美梦,维护了领土的主权。在中日交涉中,吴禄贞、宋教仁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中日双方交涉具有层面性。"平潭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地方层面交涉模式反复交涉于日本驻华领事;日本驻华领事则独当一面,在中日交涉中发挥着主力作用。地方层面交涉模式有利于防止事件升级,确保双方关系的稳定。然而,随着中日矛盾激化,这一模式难以适应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国民政府被迫转换外交策略,地方层面交涉处理危机的模式随之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期间,当事国的中日双方和代表国联的英国三方之间,围绕着是否通过、如何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发生了一场独特的外交争论。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前,中国同意在第三方介入下直接交涉。此后,针对日方企图,中方要求先撤兵后谈判。英国一度要求介入,反对日本所谓基本原则,但后来妥协,催促中国直接交涉,并答应不介入。日本尽管一直声称要直接交涉,实际上并不打算进行,除非中国接受亡国条件。因此,直接交涉不可能进行,和平解决争端也不可能。国联12月10日派遣调查团的决议,将这一争论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13.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以后,中日双方围绕土地纠纷、租税缴纳、观象台纠纷、青佐线交涉以及青盐输日问题等有关遗留案继续进行交涉。日本在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上的肆意纠缠,干扰和破坏了青岛正常的市政管理秩序,影响了青岛城市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16年8月13日爆发的郑家屯事件引发了中日间旷日持久的郑家屯交涉。中方外交总长的缺席直接迟滞了交涉的进程,使中方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境地。经过内阁的三次提名、议会的两次否决之后,清末民初德高望重的外交家伍廷芳临危受命,巧妙运用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阅历和外交技巧,较为妥善地解决了郑家屯交涉,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侵略势头。  相似文献   

15.
华工问题是晚清中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秘鲁早期积极从中国引进华工,但到了20世纪初,秘鲁采取一系列措施排斥华工、华侨。1909年,伍廷芳奉命赴秘交涉秘鲁排华事宜,经过多次会谈,伍廷芳以自禁华工的代价,换取了对方废除排华苛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工、华侨的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迅速结束侵华战争,开启了旨在诱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桐工作".国民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对日本的这一工作采取了回应,并与之进行了多回合会谈.经过近一年的商谈,"桐工作"走向末路,但客观上这多轮会谈却有意无意地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进程,给国民政府的抗战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韩国制定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计划,但韩国经济凋敝,缺乏工业化所需的庞大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通过日韩关系正常化,取得日本的赔偿,是导入外资的重要途径。1965年《日韩协定》签定以来,日本对韩国的援助以及技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韩国的越南特需,并在第2个5年计划期间作为主要财源,为韩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日本对韩国的援助和投资,也开拓了日企的市场,提高日本对韩国的出口,并使韩国对日贸易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了苏联,并同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果于1950年2月14日,由中苏两国外交部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全文共六条,于同年4月11日开始生效,有效期间为三十年。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再起,防止其他国家与日本相勾结的重新发动侵略与破环和平。条约规定:—旦缔约国任何一  相似文献   

19.
韩国将努力扩大韩日交流,扩大对日本大众文化的开放。韩国总统卢武铉表示,“在不违反韩国基本秩序和习惯的情况下,将考虑对日本文化全面开放”。封杀日本文化50年韩国与日本一水之隔。在历史上两国曾长期友好交往,不少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20.
1940年初,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为代表的三个卖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反动集团于青岛举行了举世瞩目的三方会谈 (史称"汪伪青岛会谈").这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撮合操纵下举行的成立汪伪国民政府的重要的准备会议,它标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计划中的政治诱降进入新的时期,对抗日战争的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