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安环城路     
《陕西档案》2012,(4):57-57
唐代长安城很大,城郭面积比今天西安市区二环以内的面积还大。当时的长安分郭城、皇城和宫城。现在的西安城墙,只是当时长安城的皇城,是城中城。查相关资料知,皇城外东南西三面,紧临皇城的有三条环城路。  相似文献   

2.
常欣 《历史档案》2002,(4):86-91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朝重地 ,安全设施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宫殿周围不仅筑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 ,还设有守卫值房 (明代称为红铺 ,清中期后称为堆拨 )等防守体系。出于宫城守卫的需要 ,红铺在明代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 ,进入清代以后 ,由于施禁范围的调整 ,又形成红铺向围房的变迁。一明初都城定在南京。早期的南京宫殿是以宫城为皇城 ,宫城以外没有外禁垣。《明太祖实录》记载 :“吴元年 ( 1 36 7年 )九月癸卯 ,新内成……周以皇城 ,城之门 :南曰午门 ,东曰东华 ,西曰西华 ,北曰玄武。”1 这一记载正反映了明代早期的皇城规制…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城墙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相似文献   

4.
楚晚期都城寿春城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果,对该城的位置做出了比较具体的判断,也找到了一些大型建筑基址。2000年以后,在对原来观点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梳理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先前的观点存在一些疑点,尤其是作为战国晚期重要都城遗址没有城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比对多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楚寿春城的宫城位于现寿县城墙基址范围内,现存南宋城墙是经过下蔡、楚都寿春、汉、唐、宋多年叠加形成的。外围发现的战国晚期的建筑基址、重要青铜器等遗存地,应是楚寿春城宫城之外的散居点。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采纳了儒生朱升的一条建议: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自公元1366年至1393年.前后用了28年的时间,完成了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修建.  相似文献   

6.
明朝是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北京城是严格遵守封建王朝都城的规制进行布局设计的,在宫城、皇城位置的安排、中央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无不体现出"皇权至上"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秦汉两代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宫廷建筑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当时执政者的心态和审美风尚。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宫城建筑的风格、规划以及形成原因等内容的研究,系统地阐述秦汉建筑规划与统治阶级理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这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余年的建都史。说起老北京的城门,民间早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元代以来,为适应军事防御和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北京经过历代皇朝不断修葺完善,逐步形成了"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四方围合,独具特色的建筑格局。根据史料寻迹,明代的"外城",指的是北起正阳  相似文献   

9.
话说贡院     
贡院是与考试有关的地方。北宋时,地方开始设立贡院,以满足考试需要。南宋时期,贡院普遍修建,在城市中很常见。明清时期,北京顺天贡院规模仅次于皇城,地方贡院则成为各地最大的建筑群。其中,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的江南贡院,经不断扩展,至晚清时规模宏大,仅考生号舍就达20644间,与北京顺天贡院并列全国考场之首。清朝末年,改革科举制度的呼声高涨。1905年科举被废,贡院失去了依存的土壤和原本的作用。各地贡院渐遭拆毁,现今已无完整遗留,仅个别单体建筑幸  相似文献   

10.
西安西半部城区(东自北大街,西至西城墙;北自莲湖路,南至西大街),地处中国隋唐两朝长安帝都的“皇城”和“宫城”地域,也是宋元明清各代主要官署所在地和繁华街区,化遗存和古代名址相当丰富。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发现该地区传统化风情浓郁,人景观破坏较少;认为可以依托该街区地理优势,打破民族界限,恢复  相似文献   

11.
最具有中国古典气息的都城建筑格局则是祭祀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都通过气势宏大的建筑渗透了出来,而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对坛庙祭祀制度进行了改革,也修筑了多个祭坛建筑,因而也奠定了北京祭坛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历史和革命博物馆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继承和发展了原历史革命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老建筑和谐共生,是天安门地区地标性建筑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展览主体为国博新馆建筑,展示了新馆建筑的诞生过程,体现新老建筑的对比与变化。其展陈设计,充分考虑建筑作为展示主体的空间特性,将城市和建筑空间格局引入展厅空间,以达到城市与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态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府(今南京)后,采纳了儒生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动用百万余民工,历时28年,在南京矗立起一座举世无双的城池。有人形容这是“人穷其谋,地穷其险,天造地设”,此言不虚。城池向世界展示了金陵真正成为一国之都时的气魄,共有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垣。京城城墙就是今天人们俗称的南京城墙,依山傍水、蜿蜒盘亘于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间,全长33.676公里,有13座城门、两座水关。  相似文献   

14.
1983年1-6月,为配合洛阳印刷厂住宅楼建设工程,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拟建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隋唐洛阳城条形建筑基址遗存。基址位于宫城中轴线东侧,呈南北走向,坐东面西。主要分两期:第一期是在条形夯土基础上营建的唐代廊庑式建筑基址,第二期是在第一期建筑废弃后再建的宋代三进式殿堂基址。两期建筑遗存表明,隋唐洛阳城正殿东廊几经兴废,而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制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建筑图书零售市场整体、细分领域的数据分析,领先出版社的情况分析,探讨了建筑图书市场出版竞争格局,提出了建筑图书零售市场的市场走势.  相似文献   

16.
元灭之后,元大都也毁于一旦,我们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了解当年元代皇城建造之时的辉煌,并对皇城内各个殿宇的功能进行详尽地考察研究,以期为后人还原元代都城的繁华景象。  相似文献   

17.
1、认清社会舆论格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主流媒体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考察社会舆论格局的已有变化,发现变化之所在,在此基础上研究积极的应对之策;而不是——对变化浑然不觉,或把握不住变化之所在,或面对变化束手无策,或确定的是无效之策甚至错误之策。  相似文献   

18.
提及北京,人们通常会想到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的确,作为元、明、清三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皇城文化.但是,皇城文化只是北京的特色而非全部,与之鼎足而立的还有士人文化、平民文化,以及衍生而来传统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坛庙文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北京多元的文化形态.其中,士作为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他们身上承载的士人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西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都北京时,皇城已经建成。皇城在内城的中央,建有四门:南曰天安门,北曰地安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随着时代的变迁,皇城城墙大部分在民国初年就被拆除了。四门的命运又如何呢?而今只留下一座天安门,地安门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现存五代、北宋及南宋迄蒙元时期刻本实物书口版式的梳理,归纳出五代北宋时期刻本不刻鱼尾的书口特征存在五种版式,而此可以作为鉴定北宋刻本或其翻刻本的重要证据.同时讨论了南北宋更替所带来的书籍版式的变化,为认识中国版本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