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宣发传播作为电影产业链的后端环节,具有区别于其他环节的较高的价值增量,同时当下社会化媒体环境中以共同兴趣集聚的趣缘群体正在成为电影传播的有力一环。立足柯林斯研究微观群体传播行为及其动因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可解析出电影网络趣缘群体由网络虚拟社区技术建制及情感共享文化需求双重因素形成,其运作机制在于完整互动仪式的参与以及基于短暂刺激和反馈强化积攒而成的长期情感共建,并进一步探询作为网络趣缘群体互动仪式结果的群体团结及群体符号能够为电影传播带来何种效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网络趣缘群体视角,以社交媒体“新世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阅读推广活动中相关的趣缘群体——“新世相”公众号原有关注者、“新世相”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始参与者,以及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后续辐射人群三个层次的特征.继而依据趣缘群体的扁平化和再度中心化的结构特征与网络趣缘群体中信息传播过程的聚众传播特点,深入探究“新世相”阅读推广策略,揭示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趣缘群体,指那些经由趣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社会变迁为动机、多元文化为推力,趣缘群体得以建立、壮大,并对个人、社会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本文意在简析趣缘群体发展条件并探究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为网络梗的生成与传播提供平台,人们通过网络梗来表达情绪、疏解压力。然而,网络梗在传播中会出现信息传达失败甚至“表反意”的传播效果。文章以网络梗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符号学视角,借皮尔斯的三元范畴理论以分析网络梗的符号构建与传播;进一步分析网络梗作为网络模因在趣缘群体间的传播机制;最后反思网络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网络梗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外在的良性引导。  相似文献   

5.
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测量表,近期却成为了一种新型社交密码,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成MBTI趣缘群体,在群体中不断保持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最终形成群体成员归属感。本文以MBTI豆瓣社群为研究对象,发现MBTI趣缘群体互动过程中包含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且均有不同的行为动机,而在这些行为动机下,MBTI若无法正确使用,也会导致人群陷入鄙视链、符号崇拜等情结中。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我国图书网络营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引入众包理念,并从群体创作提升图书质量、群体推荐增强网络口碑以及趣缘群体实现营销对象精准化3个方面,探讨了众包对我国图书网络营销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暴力事件是一种群体行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具有许多传统媒介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网络虚拟社区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结成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群体的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这样形成的群体,在匿名状态下处于虚拟空间,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感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从而走向暴力.近年来的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中这种群体行为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剧本杀推理游戏深得青年群体青睐,并在其广泛参与中型构出一种新的趣缘社群。在新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究竟如何铺陈是文章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对青年剧本杀网络社群进行学术考察。【结果】发现新媒介技术将青年的趣缘社群叙事从特定的时空结构中抽离,产生了“脱域”的虚拟体验场景;社群内部话语形成了文本意义盗猎与生产、仪式化与规范性行动,以及寻求游戏身份认同等的逻辑表征。【结论】以剧本杀为例所建构的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在为青年疗愈情感、丰富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仅引发了情感依赖,而且也在“游戏化”的梦境中异化了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亟待进行理性引导与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9.
字幕组是一种典型的趣缘群体,以对国外影视作品的喜爱为纽带,汇聚了一批不求回报的进行译制工作的成员,他们基于精神、实践方面等多种需求来利用媒介文本,进行具有共享性、组织化和导向性等特性的二次创作行为,代表了网络时代趣缘群体对媒介新型的"使用与满足".  相似文献   

10.
安浩 《视听》2022,(2):148-150
在经历与主流文化的短暂蜜月后,"饭圈文化"的价值失衡问题因为一系列由明星失德事件所引发的"互撕"行为而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群际威胁下的"饭圈"组织在价值观同化与过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失去其作为趣缘群体的特质,而成为群体利益的"修罗场",这亦是其自身形象崩塌和为社会主流价值所诟病的内在原因.净化网络大环境、推动实现"饭圈"的...  相似文献   

11.
借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通过赛博民族志的方式参与到微博超话社区中进行沉浸观察和资料收集,从群内与群际两种机动性视角深描微博超话社群中趣缘群体的群体关系.研究发现,微博超话社区内不同的趣缘群体之间存在着对抗与联盟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协作与抗衡,其意义在于强调群体身份认...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表情符号不仅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用以传达内心喜怒哀乐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交流信息的必要符号,更因其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给以青年为代表的社交群体带来诸多便利,新的文化符号及其种种行为机制,带来了新的文化现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4.
袁丽媛 《新闻世界》2010,(11):194-195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网络暴民"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包括匿名传播的媒介环境、经济利益的现实驱使、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以及虚拟人格和"群体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贾瑞凯 《东南传播》2022,(1):101-103
当前,万物皆媒成为生活常态,然而人们对于技术的发展愈发感到担忧,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它同样会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灵.在万物皆媒时代,人类心灵的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趣缘突破过去以地缘、血缘和业缘的社会关系网络构建模式,以平台和把关人为规则制定者的即时性、碎片化、既包容又排他的诸多"...  相似文献   

16.
王丝琴 《视听》2023,(12):105-108
本文以深度访谈法,采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研究MBTI趣缘群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机制以及这种基于自我认同建构起来的群体认同特征。研究发现,MBTI趣缘群体存在甚至长期存在自我怀疑的心理机制,这驱使着他们探求自我认知,获得更加清晰的个人画像,因而在测试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与狂热性,热衷于做各种测试,但他们对于测试结果又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与理性,而非一味接受测试结果。经过多次测试,他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缓和了主体焦虑,同时强化了自我认同或自我否定。这种基于自我认知建构起来的群体采取标签式的交往模式,但形成的虚拟共同体是脆弱的、难以维系的。这类纯粹基于兴趣建构起来的群体更多需要互动仪式和社会资本的建构来维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18年网络视频议题的梳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出2018年四大网络视频议题发展趋势:网络趣缘群体愈发分层、壮大,助兴偶像经济的发展;"土味"文化开始自我更新,找到更具价值的表达途径;性别议题愈发成为诸多网络视频的核心议题,女性的自我赋权、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惯式的性别理念进一步得到探讨;媒介啮合与裂变式传播依然是网络视频议题发酵的主要途径,融媒体跨屏交互、网友对不同信息的重组加工使网络视频的意义不断繁殖、转化、扩散。  相似文献   

18.
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媒介技术革命,催生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图书出版与传播模式的变革.本文以趣缘群体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当下出版企业利用“粉都”性趣缘群体进行图书出版与营销的内在逻辑与一般路径,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定制”+“精制”+“数字出版”的分层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珂萱 《视听》2023,(3):103-106
作为新国潮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基于圈层“聚”与“破”逻辑实现的圈层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主要机理之一。为实现在Z世代群体中的“破圈”,新国潮节目应掌握文化圈层传播机理,遵循微观层面上由文化认同驱动的圈层破壁,中观层面上文化交融吸引下的圈层交往,以及宏观层面上基于价值竞合的圈层融合。  相似文献   

20.
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空间,存在大量的阅读服务需求,并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工作挑战,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对象、内容、机制、方法、要求都发生了改变;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对图书馆的社会知识中心地位发起了挑战,网络虚拟空间内的阅读推广服务需求倒逼图书馆在资源、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应对网络虚拟空间的挑战,图书馆应从加速与社交网络的融合、构建新的阅读推广服务策略体系、强化读者隐私保护、弘扬图书馆精神等方面加强工作,推动网络虚拟空间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