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一段时间来,"社区报"模式正被国内外媒体推崇.2009年4月,<绍兴晚报>创办"报中报"--<社区报>.创刊至今已办70余期,逢周四出版,每期一叠8个版(含广告,实际刊发报道内容量为5~6个版). 一年多来,<社区报>"摸着石头过河".开通专门社区热线,建立社区QQ群(正筹划建立"社区网"),开设"社区红人馆""台门故事""社区论坛""刺猜球"等特色栏目,招聘首批市民记者、通讯员,逐渐形成"题材内容可看、形式包装可读、立意小中见大、服务亲密无间、活动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理念,在社会上已形成一定知名度.  相似文献   

2.
李娜 《传媒》2014,(11):42-45
正与西方社区报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社区报实践探索不过短短10年。由于东西方报业发展环境不同,我国社区报发展初期并不顺利,报业领航者在寻找适合中国社区报的发展模式上仍需煞费苦心,社区报本土化的良性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于2013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走访了上海《新闻晨报》创办的《社区晨报》的读者,以期为探索"中国式社区报"的发展道路提供详实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徐金  陈雨 《传媒》2016,(13):18-20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效显著,出现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等几种富有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在社区发展中"越位"与"缺位",二是社区自治组织不健全,三是社区规范、社区网络、社区归属感、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严重缺失.因此,有学者提出探索一条借鉴国际最新社区发展经验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理性选择的新型社区发展之路——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以下简称ABCD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2014,(1):112-113
社区媒体发展论坛召开2013年12月6日,社区媒体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由建投华文传媒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广报社区报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论坛以"社区媒体的本土化发展模式"为主题,交流探讨现阶段中国社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难点及问题,探索社区  相似文献   

5.
"小的是美好的""社区报是美国的心跳",中国传媒大学陈凯老师的专著《走进美国社区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句话.自从2012年初读完此书后,笔者便开始持续关注和研究社区报,并策划制作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在当年6月的《传媒》刊发,专题定名为《社区报前途几何?》,是带着问号来研究的.4年后,我们又在本期推出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专题定名为《社区报的蔚蓝色未来》,从专题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报,我们更有信心了,认定其将是报业蓝海.  相似文献   

6.
《传媒》2012,(6):9
正近年来,在中国社区建设不断成熟与都市类大报慢慢接近发展"天花板"的背景下,社区报在中国诞生。先有《南山日报》《巷报》开风气之先,后有众多"社区版"和"街道小报"纷至沓来。然而,社区报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诸多问题。除客观因素外,一些社区报虽冠以"社区报"之名,却行"都市报"之实,追求做大、做强,忘却了"小的才是美好的"这一社区报发展箴言。  相似文献   

7.
2010年以来,一些大型传媒集团集中创办社区报,迅速壮大了社区报的队伍,中国式社区报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业态。社区报能否成为报业面对新媒体冲击的救命"稻草"?我国社区报是否还有发展空间?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文在梳理我国社区报本土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旨在廓清新一轮社区报竞争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探寻当前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相似文献   

8.
刘芳 《东南传播》2016,(1):61-63
十多年间,同样是在报业市场化背景下催生的报纸,社区报不仅没有像都市报那样在我国报业市场大放异彩,反而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坎坷,走进一个尴尬之境。当下我国社区报发展的几种运营模式各具特色,却又各自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报的实践者应该跳出报业市场化发展的思维定势,从社区报的本质出发,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任琦 《传媒》2012,(6):25-27
在美国,社区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上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全美1400多种日报中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有1200多份,而按照定义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都可称为社区报,且它们多年来发展都较为稳定,在美国大报不断陨落的今天成为了"报业持久的心跳"。但在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崛起,社区报的"新伙伴"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不断翻新花样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首当其冲的便是报业。但相对于大报逆势增长的表现,以社区报为主体的小报在同一时期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甚至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报人眼中的香饽饽。为了延续这种相对旺盛的生命力,社区报积极与网络媒体接轨,"数字社区报"便应运而生。本文仅以"三次售卖"为理论基础,旨在探讨"社区新闻网"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搭建"我的社区"完成从"合围"到"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对社区报本义的探寻中,我们认同陈凯教授对美国社区报的考察评价,即"小的才是美好的"。立足于某一特定规模的社区,以各种信息内容来服务社区,凝聚居民感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居民心声,这才是社区报的原初意义。从境外社区报的发展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来看,社区、媒体以及高校的联合,也许是未来中国社区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参与社区报的采编,有利于实现社区、媒体、高校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2.
王雄伟 《今传媒》2015,(3):77-78
近年来,传统纸媒发展遭遇困顿,面向特定社区受众传播的社区报应运而生,并且被冀望成为报业转型的突击手。在此背景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于2013年3月进军社区报市场,跑马圈地并实现快速扩张。笔者试以广州日报社区报为例,总结其两年来的经营模式、操盘经验以及现实困顿,拟为社区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报纸联合网NNA这样定义社区报:"现在,区分一张报纸是否是社区报的特征是看它是否是为一个特定社区提供信息服务。社区是指一个地域上、政治上、社会上或者是宗教上的共同体,并且这个共同体共有从属感。一些社区报只在网络上存在。任何一家定位为一个特定社区服务的报纸都可以称为社区报。"1本文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社区报如何发展和社区报的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4):61-6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实体社区的信息传受形态,也影响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本文以《海西晨报》社区报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困境,社区报在内容上偏"硬",难以真正实现"接地气"的目标;在发行上过于粗放,未能实现精确投递;在广告经营模式上尚未实现分类广告的集约化经营;在社区服务上手段陈旧,未能实现与居民生活的深度融合。本文认为,当下我国社区报的突围之道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以媒体融合为手段,开拓社区报的可为空间。  相似文献   

15.
陈凯 《青年记者》2013,(28):18-19
在美国,社区报由于天然地与分众传播理念高度吻合,历经风雨而不倒。看透它,可能会颠覆我们以往固有的对报纸的理解,同时也启示报人如何做"专卖店式"的新闻。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热一阵,冷一阵,这把火始终没有烧起来。社区报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接二连三出现,比如免费发行如何到户,与社区政府的关系如何相处等,收益减掉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成本,它的利润也不令人眼热。但如果把眼光投向美国,社区报作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22):77-80
美国社区报与社区居民的"亲密感"的营造来自于报纸内容的本地化、贴近性和实用性。中美社区报在报纸的功能定位、内容定位、采写视角、采写内容、体裁和语言以及编辑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吸收美国社区报先进经验,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进行本土化分析,中国社区报的内容发展策略就自然呈现了。  相似文献   

17.
黄小榕 《青年记者》2013,(28):22-24
中国社区报是早产儿,是先于社区文化的形成或在社区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社区报有一个天然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推动中国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报是舶来品,产生于300多年前的欧美,近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媒介产业的发展,移植到我国部分大城市。我赞同刘劲松、卞灏澜对社区报所下的定义:"社区报就是以社区(读者)为发行对象,通过提供新闻和资讯服务本地居民、打造社区纽带,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定期出版物。"①中国的社区报,产生于中国的特定环境,自然也有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特点,并因此规定了中国社区报的使命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媒资讯     
《新闻前哨》2012,(3):5-6
社区报盈利新模式兴旺的社区凭借足够的人气可以为媒体提供充分的广告资源,而精准的发行渠道也吸引了不少广告客户的眼光。创办社区报看重的正是它这一独特渠道所带来的盈利新模式。模式一:与公司合作经营办报。《新民晚报》于2005年办社区新闻专版,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社区报。  相似文献   

19.
许然  徐硕 《传媒》2016,(13):8-12
2016年5月21日,由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首届社区报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来自《传媒》杂志、上海《社区晨报》、广东《珠江时报》、四川《华西社区报》、重庆《都市热报》的业界精英,与社区报研究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巴渝海外引智计划专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介与新闻学院的Jock Lauterer教授等学界专家一起,就社区报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社区报的生产与运作模式,以及社区报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社区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是媒体发展由“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的产物。南湖晚报于2009年开设“社区版”,每天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社区新闻。2010年,开设了报中报“社区报”,分为社区·关注、社区·市井、社区·互动、社区·网事等版面,每天出版,在地市级晚报中率先推出了“社区报”的概念。“社区报”以特定的定位、鲜明的特仁.、创新的思维.得到了市民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