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亚萍 《今传媒》2014,(6):55-56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赵利利 《新闻前哨》2015,(3):40-41,61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习惯将民族文化中的原型意象融入到新闻的叙述话语以唤醒受众的集体无意识,发挥群体在场的精神凝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程式化的报道方式很容易激发受众的对抗式解码。本文以人民日报对云南鲁甸地震的报道为例,以荣格原型理论的相关内容为理论基础来进行灾难报道中战争英雄原型的再现分析,指出灾难报道中的原型叙事困境,以期对新闻报道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让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对灾难报道讳莫如深,即使面对灾难新闻,也多着眼于"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①这种有救少灾的原则进行报道和处理。然而,这次汶川大地震,媒体没有刻意用大量篇幅来唱英雄主义赞歌,反而更多地以被救者为  相似文献   

4.
灾难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灾难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是媒体协调各方关系,优化传播效果,增强报道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找准灾难报道的最佳新闻视角、报道策划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速丰 《新闻世界》2012,(4):210-211
灾难事件因其灾害性、负面性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新闻因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更成为提高媒体国际地位及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把21世纪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剖析,并重点阐述第二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使自身新闻能够实现价值效应最大化,媒体从业人员从事件的各个角度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灾难新闻报道出发,通过对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的剖析,追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探讨新闻伦理与新闻价值在报道中共生的可能性,以期对媒体从业者走出新闻伦理困境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新近媒体矿难报道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婷 《新闻采编》2005,(3):14-15
灾难事件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性,正确报道灾难新闻对组织救灾防灾,克服公众恐慌心理,推动事故查处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报道行为本身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国家良好形象的树立都有明显的正面效应。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存在一定阻力,但我国媒体灾难新闻的报道量、透明度都有很大突破,报道中新闻主体地位增强,新闻报道的质量也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受“报喜不报忧”观念的影响,几乎是谈“灾”色变,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讳莫如深。从媒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集体失语到1998年的洪灾报道,媒体对灾难采用了这样一种态度: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一直以来,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基本上固定由几个部分构成:一笔带过的灾情、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指示、灾区人民的抗灾决心以及抗灾英雄的英雄事迹。显然,这样的灾难报道并不能彰显媒体对灾区人民的终极人文关怀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9.
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考验着媒体的应对能力,报道不当将导致伦理失范,甚至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尤其近几年来,严重的灾难事故频发,备受各界关注。良好的信息沟通,对于消除隔阂、获得进步是有益无害的,本文主要分析灾难事故中媒体对遇难者报道的伦理失范问题,并在借鉴国外伦理规范的基础上,为合理报道灾难新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  相似文献   

11.
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震撼,巨大的灾难对于媒体同样是一场考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媒体获得空前报道自由度的同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就灾难报道而言,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媒体突然面对灾难中大量的、公开的、新鲜的甚至是真假莫辨的消息时,能否把握住报道的平衡,检验着报人的思辨能力、媒体的认知高度、新闻操作手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12.
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震撼,巨大的灾难对于媒体同样是一场考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媒体获得空前报道自由度的同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就灾难报道而言,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媒体突然面对灾难中大量的、公开的,新鲜的甚至是真假莫辨的消息时,能否把握住报道的平衡,检验着报人的思辨能力、媒体的认知高度、新闻操作手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孟建忠 《东南传播》2011,(9):140-142
灾难新闻报道是考验媒体的新闻能力和职业精神的试金石。从南平电视台对“郑民生事件”、“南平泥石流事件”等灾难新闻的报道,大体可以看出国内地方电视台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基本情况。本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方电视台灾难新闻报道的多重维度,旨在为地方电视台做好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5.12大地震发生后,国内绝大部分媒体反应迅速、报道深入,表现出了良好的新闻素质和悲悯之心,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誉,但也有个别媒体出现了一些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行为,值得警惕和反思。笔者从这些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为今后的灾难报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透明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灾难性报道出现在媒体上,因而灾难报道成为现代社会媒体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认识突发灾难事件,如何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使突发的灾难能够全面、深入、准确的展示在读者面前。本文分别从灾时和灾后两个时间段,对如何选择灾难性报道的新闻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各媒体都第一时间公布了灾情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救灾的感人场景,在客观、及时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广泛宣传了灾害常识和自救方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唐山大地震时的那种"三多三少"的倾向得到改变,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新闻中虽然也能看到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考察这次地震灾难报道,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媒体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方超 《新闻实践》2014,(6):49-50
重大的灾难报道,是检验一家媒体甚至一国媒体发展水平的最好契机。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所有媒体会齐齐上阵,同时又有国际媒体加入"战团"。面对同一事件,各家媒体对新闻的挖掘和处理能力一目了然。并且,与其他新闻事件不同,灾难报道中往往包含着许多人文因素,这一并考验了媒体对社会情绪的引导和处理能力,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灾难报道,最能体现媒体的新闻专业精神。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社会需要关注什么等等,都需要媒体把握和释放。这就需要新闻的专业精神。所谓专业精神,就是要有对灾难的敏锐洞察力,客观真实理性报道,新闻重点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一哄而上,不加选择的情绪化。这样的报道,只会不得要领,杂乱无章,使公众对灾难的了解变得茫然。  相似文献   

20.
灾难之所以引起关注,就在于灾难中人的命运牵动人们神经.灾难报道除了追求更准、更快、更全的信息,还应追求“更人性”的故事.然而,在当前舆论生态分化和信息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报道灾难中的人成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新挑战.本文作者以“东方之星”翻沉事故人物报道为例,试图予以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