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此剧不仅树起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创新里程碑,还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三首咏叹调,即爱情三部曲。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手法,结合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运用合唱、领唱、二重唱、四重唱、重唱与合唱相融合等歌剧演唱形式,增进了歌剧本身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歌剧《苍原》中的咏叹调《情歌》,用西方歌剧的音乐结构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呈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经典唱段。在演唱时应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充分挖掘音乐内在的民族元素,展现作品其特别的民族情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运河谣》是一部典型的民族歌剧,在创作出来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部歌剧实现了传统民族音乐艺术与现代化音乐文化的高度融合与联动,使得音乐旋律变得非常优美,受到了广大社会民众的喜爱.本文先阐述了歌剧《运河谣》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接着分析这部歌剧的音乐特点,最后结合歌剧《运河谣》的几个重要唱段探索其具体演唱策略,使得这部歌剧的艺术内涵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谈民族歌剧演唱中的技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歌剧是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过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走向成熟。民族歌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剧种,它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种种因素,因而演绎起来要想达到一定的演唱效果,不仅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更为看重的是演唱者的演唱功底,也就是歌剧演唱的技巧。论文基于当前民族歌剧演唱的发展历程以及演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当前民族歌剧演唱中技巧理论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民族歌剧的长远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5.
歌剧《党的儿女》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是目前国内舞台经常演出的中国经典歌剧选曲之一。文章以歌剧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的创作特点为中心,将创作和演唱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对曲式创作特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歌剧《弄臣》是根据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由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是一部极具戏剧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久演不衰,是歌剧作曲家威尔第惊人的巨作之一。本文就将对歌剧《弄臣》中的选段《每逢那节日来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演唱技巧,人物分析几方面,从中分析该首咏叹调《每逢那节日来临》中女主人公吉尔达的演唱处理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歌剧就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诗歌和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是在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中国歌剧是由20世纪20年代,由一种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开始了萌芽和发展。从1945年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白毛女》的诞生,到2004年《木兰诗篇》的精彩演绎,其故事情节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其中,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以《党的女儿》为例,通过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英雄性、阳刚性等特点以及描写中国歌剧演唱的字韵美、声韵美、情韵美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让我们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及演唱特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钟丽娟 《广西教育》2010,(36):96-97
歌剧《张骞》是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而创作的,此剧选曲《铺平大道通长安》以其优美的曲调、宽广的音域、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歌剧的优秀唱段之一。本文就作品和演唱两个方面对《铺平大道通长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歌剧是一种以声乐为主,包含了器乐、舞蹈、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一部歌剧中,演唱,尤其是咏叹调的演唱十分重要,所以对歌剧中咏叹调的研究,是歌剧研究的重要部分。《晴朗的一天》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一首经典女高音咏叹调,是众多女高音必唱曲目之一。本文对《晴朗的一天》研究的现状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10.
歌剧《再别康桥》,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周雪石先生作曲,是我国首次公演的小剧场歌剧,该剧主要讲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与当时三位杰出的男性,情感纠葛。咏叹调《一首桃花》是此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这部歌剧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外,徐志摩与林徽因所写唯美的诗词也是一大亮点。从艺术鉴赏的方面来看,《一首桃花》的情感、语言等拿捏的都非常到位,达到了美的感受。本文便是通过浅谈创作、情感、演唱分析、演唱处理以及其他各方面来对这首咏叹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发展史中第一部真正建立在自己民族音调基础上的,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尖锐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现实主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演唱方法经历了王昆的"土嗓子唱法"、郭兰英的"戏曲唱法"到彭丽媛的"中西结合唱法"的演变。三个不同的喜儿角色的演唱特点折射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唱特点,这也大致勾勒出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1775年,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创作喜剧剧本《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以此剧本为基础创作的众多歌剧中,其中最闻名世界的为二幕歌剧Il Barbiere di Siviglia,分别由罗西尼作曲,史特比尼作词,于1816年在罗马首演.这是一部旋律优美,剧情幽默诙谐,人物性格清晰的作品,因而广受追捧.其中《美妙歌声随风荡漾》是剧中女主角罗西娜演唱的一首著名咏叹调,塑造出一个为了遇到自己心爱的林多罗,冲破封建牢笼,寻求自由爱情的少女形象.本文将通过《美妙歌声随风荡漾》为切入点,分别从歌剧的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和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从颓然到繁荣一步一步走来,而其中曾轰动全国的中国民族歌剧之一就是《江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在1964年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了歌剧的舞台,并创作了歌剧中的部分唱段,共完成了一千多场的演出堪称中国民族歌剧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其中歌剧中的著名唱段我们熟悉并传唱的有《红梅赞》、《绣红旗》以及《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作品.五代江姐含情传唱,历经了半个世纪却依然可以振奋我们的心.本文将从歌剧《江姐》中最为著名的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剖析,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人多方面的分析可以让初学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以及爱好者更好地把握歌曲进行演唱.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也将歌剧与本民族的曲调进行了结合,产生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白毛女》中《杨白劳》选段以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了众多声乐工作者喜爱的声乐作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演唱感受出发,从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和感情处理三个个方面,深入剖析歌曲《杨白劳》,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5.
威尔第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的经典代表作《茶花女》受到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女主人公薇奥列塔演唱的咏叹调《啊,他是我渴望见到的人》,优美旋律充分展现了威尔第独特的创作风格与魅力。文章结合作者演唱与教学的体会,从创作特点、情感内涵、艺术表现力及演唱等方面对这首咏叹调进行详尽的解析。  相似文献   

16.
《情歌》选自歌剧《苍原》,是经典咏叹调之一,在美声歌唱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演唱好这首咏叹调必须对歌曲创作风格、创作背景,人物形象以及曲式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呼吸的控制、音色的处理、语言的处理以及声音的把握有深刻的见解和感受,并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该作品的情感有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才能更完整地表达该作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歌剧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已经成为一朵璀璨的花朵,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歌剧《苍原》创作于1987年,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经典之一,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一部黄金著作。其中这首《情歌》就是其中的主要唱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贯穿整部歌剧,每一乐章都有出现,笔者将对于该歌剧进行简单介绍,并且从作品的情感处理、气息控制两方面分析其中的演唱技巧。此唱段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拿它来作为提高演唱技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选自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本文从木兰女儿情的塑造入手,通过三个方面分析这首作品中木兰情感的表达特征和演唱技巧。希望进一步理解作品,对以后的演唱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普契尼是享誉世界的歌剧作曲大师,他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更被列为世界十大歌剧之一,也为普契尼带来了经济上的回报和极高的荣誉。《蝴蝶夫人》的脚本虽称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是由外国人作曲,写出的带有异域风情的作品配上剧情的发展却是一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惊世佳作,使世界歌剧史上增添了一颗艳丽的奇葩。这部歌剧风格独特,典雅朴素,演唱特点更是融入了美声唱法的各个音域的特点,使歌剧的发展表现更为突出,使歌剧的进行更具表现力,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近现代经典歌剧《白毛女》中的代表性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以其特定的故事背景、特殊的歌曲内容和特别的音乐表现手法,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专业教学曲目中的经典地位。本文从歌曲演唱的情绪把握与技术处理角度,分析该作品音乐发展的层次与情绪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具体处理方式与方法,力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尤其是为学习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