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简介两岸妈祖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现状,着重从两方面切入研究妈祖文化:一是舞剧的题材研究;二是两岸舞蹈的比较。选择大陆和台湾两部较有影响力和鲜明艺术主张的舞剧作品《妈祖》和《醮》进行实证研究,探寻妈祖题材舞剧创作的共性和个性规律,并于深层次延伸探讨艺术体制和创作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
叙事性现实题材舞蹈是以叙述某一特定事件为前提的,该舞蹈作品的创作构思,通常具有具体的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叙述事件中能够表达得清晰、有始有终。叙事性现实题材舞蹈大多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具有比较深刻的时代精神,在创作过程中,常常注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作品的创作价值体现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将编导者对生活的感悟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甚至是得到深刻的反思。本文将通过舞蹈创编的元素讲解有关叙事性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的研究与实践,以原创舞蹈《来自星星的你》为例研究与探讨,由于此次选材的特殊性更加能够为叙事性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独舞《秋天的记忆》原名为《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地方》,该剧目曾获得2005年第三届CCTV舞蹈大赛当代舞一等奖,是由余粟力编创、青年舞蹈家张荪表演完成的作品,编导将朝鲜族舞蹈素材与现代舞蹈素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简约之美、中和之美、气韵之美"的经典舞蹈作品,弥漫出浓厚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天气息,也让人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人文情怀。整个舞蹈将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气韵"特征贯穿于作品之中,以身体的律动为基础,来达到传神表意的境界,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与神采。在本篇论文中,从作品的题材入手,接着对动作进行分析,从而探索朝鲜舞蹈中的"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大放异彩。以森欧外为首的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运用此题材创作了作品《寒山拾得》,用寒山、拾得两个形象表达对中国禅宗、道教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敦煌壁画作为创作蓝本,创造性地将壁画艺术用舞剧的形式表现,并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统注入其中,体现了和平友谊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艺术功能性、社会价值性、民族文化性、创新精神性。本文在此简要介绍了《丝路花雨》的历史背景,同时从舞蹈角度上对该作品艺术成就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7.
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占据重要地位,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在于舞蹈作品中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形象是舞蹈作品中的主体,它可以表达作品的思想,是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而音乐是舞蹈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一部舞蹈作品当中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共同承载着情感的传递,让观众进入人物的情感氛围,把观众带入到主要人物形象的情感氛围,与人物共同分享喜怒哀乐。音乐塑造听觉形象,舞蹈动作塑造视觉形象,两者有机结合统一,才是舞蹈形象塑造的全部。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它的舞蹈艺术形象与舞蹈音乐形象应完美匹配,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对舞蹈作品达到更深层的了解。舞蹈作品《孔乙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生动且深入人心,本文将以舞蹈作品《孔乙己》为例,浅析其创作过程中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舞蹈作品《胭脂扣》作为一个极为出色的当代舞作品,其中融合了古典舞的元素与现代舞蹈的编创理念,这种结合方式使整个舞蹈显得极为新颖。本文通过了解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着重分析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题材纪录片以乡村变革为背景,以乡村生活为内容,记录着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真实状况.焦波的纪录片作品聚焦农村,在当下的乡村题材纪录片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焦波的纪录片《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以及《出山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视听语言等方面来分析焦波乡村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总结今后我国乡村题材纪...  相似文献   

10.
《女儿国》是一部由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根据云南歌谣创作的群舞,她用舞蹈的肢体语汇向我们展现了云南母系社会中女人的一生。在这部舞蹈剧目中杨丽萍同时担任了编导与演员两个完全不同但有密切相连的角色,这两者是舞蹈剧目产生和完美展现的关键环节,即包括了编导的"一度创作"和演员的"二度创作",而杨丽萍在创作和表演该剧目时近乎完美的同时诠释了这两个角色,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这部作品,本文将试从《女儿国》的作品中解读出编、舞两者在一部舞蹈剧目中所产生的作用,及作用的异与同。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2013,(29):45-46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舞蹈团成立于1991年,1993年第一次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学生艺术节,舞蹈《春雨》获得北京市一等奖。之后又创作了《梦中的小伙伴》《欢乐的荷塘》《雪中童趣》《在远方有片美丽的海》《格桑花开》《向着梦想奔跑》等舞蹈作品,十次获朝阳区一等奖,八次获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获舞蹈创编奖。201 1年作品《冬去春来》参加全国小荷风采舞蹈比赛荣获最高奖一一"最佳小荷之星"和  相似文献   

12.
<正>"艺术可以放飞想像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准则,不但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应该这样,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更应如此,因为历史不容亵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各大出版社出版了不少优秀抗战题材的作品,比如我刚刚读完的中国抗战纪实丛书中的《长沙会战纪实》一书,就是一本尊重历史、还原战争,歌颂爱国军民  相似文献   

13.
当代舞主要泛指吸收揉合中国传统舞蹈和外来艺术素材进来创作和表演的一种新舞蹈形式。这些不同的手法都是在探索艺术共同的主题——表现现实生活。由此,它的内容和素材源自于中国当代的生活情感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性和社会的对照性。早期作品中军旅题材和校园题材占比重较大。该类作品深刻的反映中国当代的火热生活和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
<正>做为表演艺术,凡舞台上演出的作品,都有编(剧)、导(演)、演(员)三种专业,相对不同的分工。舞蹈(舞剧)编导,就是一个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由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在舞蹈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编和导"往往由一人担任,故统称为"舞蹈编导"。《普通高校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一书,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舞蹈编导与学校生活的关系及其社会功能,舞蹈编导艺术的特征及其独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好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都有着深厚的生活作为积淀。“圣”气凌人,所谓“圣”气就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用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展现最具深度的哲思。舞蹈的创作需要接收这种“圣”气,需要在生活中获取养分,创作艺术化的舞蹈,进而排演出接近人们生活的舞蹈作品,即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寻找舞蹈语汇、舞蹈题材等。  相似文献   

16.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朱广庆先生于1981年以传统楚文化为题材,创作了交响乐作品《九歌第一组曲》。作品在1981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民族化交响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两年的舞蹈学院研究生的学习,在导师陈维亚的精心指导下,一句"视觉艺术最大限度的多媒体化"一直影响着我对舞蹈艺术的重新思考:我于2011年冬季萌生出想创作一部关于现代舞者在北京的真实"北漂"生活为题材的现实舞剧作品,在尝试最初就设定了以舞蹈剧场为主要舞蹈"环境",在多种剧场元素的语言设定下探索舞者"北漂"生活的真实内心挖掘,志在将其说"通",说"透",说深刻。这是我人生创作之旅中第一部舞蹈剧场作品的尝试,希冀通过此件有意义的事情,总结经验之道的同时吸取过程中的教训和多走的弯路,与读者达到共勉。  相似文献   

19.
《赵氏孤儿》是中国第一部传到海外并被改编登上国际舞台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赵氏孤儿》在母题深化、传播方式、主旨意蕴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使之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赵氏孤儿》故事被不断搬演和改编,受媒介技术、大众消费文化及创作主体诉求的影响走向蔚为大观的"视觉叙事",并在建构、解构和重构的经典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重塑经典""淡化经典"和"颠覆经典"的审美转型,昭示了经典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